对清教徒而言,默想是一项日常责任,能增强基督徒生活中的其他每一项责任。
“当我沉思的时候,火就燃烧起来,”大卫如此说(诗39:3)。默想或沉思这个词意味着”思考”或”反思”。它也意味着”低声说话,嘟囔,用口发声……暗指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一个实践这种默想的人会以低声的方式向自己朗诵一段记住的圣经经文。
圣经常常谈到默想。”以撒傍晚出来在田间沉思,”创世记24:63说道。尽管耶和华给了约书亚监督征服迦南这一艰巨任务,但祂命令约书亚昼夜默想律法书,使他能遵行其中所写的一切(书1:8)。然而,”默想”一词在诗篇中出现的频率超过圣经其他所有书卷的总和。诗篇第1篇称那以耶和华的律法为喜悦、昼夜默想的人为有福。在诗篇63:6,大卫谈到在床上记念耶和华,在夜更的时候思想祂。诗篇119:148说:”我趁着夜更未换,将眼睁开,为要思想你的话语”(参见诗4:4;77:10-12;104:34;119:15,48,59,78,97-99)。
思考、反思或沉思预设有某事可以默想。正式的默想需要严肃的主题。例如,哲学家默想物质和宇宙等概念,而神学家则思考上帝、永恒的旨意和人的意志。
清教徒总是不厌其烦地说,圣经的默想涉及思考三位一体的上帝和祂的话语。通过将默想锚定在活的道——耶稣基督,和上帝的成文之道——圣经上,清教徒将自己与那种强调静思而忽视行动、强调想象飞跃而忽视圣经内容的虚假灵性或神秘主义区分开来。
对清教徒而言,默想既操练心智又操练心灵;默想的人用理智和情感一起接近一个主题。托马斯·沃森(约1620-1686)将默想定义为”心智的圣洁操练,借此我们将上帝的真理带入记忆,并认真思考这些真理,将其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
埃德蒙·卡拉米(1600-1666)写道:”真正的默想是当一个人默想基督时,使他的心被基督之爱点燃;默想上帝的真理时,被这些真理所改变;默想罪时,使他的心恨恶罪。”卡拉米接着说,要产生益处,默想必须进入三扇门:理解之门、心灵与情感之门,以及实践生活之门。”你必须如此默想上帝,以至行走如同上帝行走;如此默想基督,以至珍视祂,并在顺服中生活。”
对清教徒而言,默想是一项能增强基督徒生活中其他每一项责任的日常义务。正如油润滑引擎,默想促进殷勤使用恩典的途径(阅读圣经、聆听讲道、祷告和基督的所有其他规条;参考《威斯敏斯德大要理问答》第154问),加深恩典的记号(悔改、信心、谦卑),并强化与他人的关系(对上帝的爱、对同信徒的爱、对邻舍的爱)。
清教徒写到两种默想:偶然性默想和刻意性默想。”有对属天事物的突然、短暂、偶然性默想;也有庄重、固定、刻意性默想,”卡拉米写道。偶然性默想用感官所察觉的事物”提升思想到属天的默想”。信徒利用眼所见、耳所闻的事物,”如同梯子攀登天堂。”这正是大卫在诗篇8篇对月亮和星星所做的,所罗门在箴言6章对蚂蚁所做的,基督在约翰福音4章对井水所做的。托马斯·曼顿(1620-1677)解释说:
上帝借着预表和礼仪训练古代教会,使他们能从普通事物上升到属灵思想;我们的主在新约中借着从人们中间的普通职能和职责取来的比喻和类比教导,使我们在每一行业和呼召中,都能以属天的心思专注于世俗事务,无论是在店铺中,还是在纺织机旁,或是在田间,我们仍能思想基督和天堂。
几乎每一本清教徒关于默想的著作都提到偶然性默想。一些清教徒,如威廉·斯普斯托(约1605-1666)和托马斯·泰勒(1576-1633),甚至写了整本关于偶然性默想的书。偶然性默想对信徒相对容易,因为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群中实践。一个属灵的人可以迅速学会如何将自然事物灵性化,因为他的愿望与属世的人相反,属世的人甚至将属灵的事物世俗化。正如曼顿所写:”一颗有恩典的心像一个蒸馏器,能从所遇到的一切事物中提炼出有用的默想。正如它在上帝中看见万物,它也在万物中看见上帝。”
然而,偶然性默想有其危险。约瑟夫·霍尔主教(1574-1656)警告说,如果放任不羁,这类默想很容易脱离圣道而变得迷信,正如罗马天主教灵性中的情况。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受到圣经的约束。
最重要的默想类型是每日的刻意性默想,在固定时间进行。卡拉米说,刻意性默想发生在”当一个人特意留出……一些时间,进入私密的小房间或私人步道,在那里庄重、刻意地默想天堂的事物。”这种刻意性默想专注于上帝、基督和真理,就像”蜜蜂停留在花朵上,吸取所有的甜蜜”。它是”灵魂的反思行为,借此灵魂被带回自身,并思考它所知道的关于该主题的一切”,包括其”原因、果实和特性”。
托马斯·怀特(约1577-约1672)说,刻意性默想从四个来源汲取:圣经、基督教的实践真理、上帝的护理(经历)和讲道。特别是讲道,是默想的肥沃领域。正如怀特所写:”听一篇讲道并默想它,胜过听两篇讲道而不默想任何一篇。”
一些清教徒将刻意性默想分为两部分:直接性默想(专注于被默想的对象)和反思性默想(专注于默想的人)。直接性默想是理解力的沉思部分的行为,而反思性默想是良知的行为。直接性默想以知识启迪心智,而反思性默想以良善充满心灵。
刻意性默想可以是教义性的(以圣道为对象),也可以是实践性的(以我们的生活为对象)。托马斯·古奇(1605-1681)结合了刻意性默想的几个方面:”固定和刻意的默想,是严肃地将心思应用于某些属灵或属天的主题,与自己讨论,目的是使你的心被温暖,你的情感被激发,你的决心被提高,以更大的爱上帝,恨恶罪等。”
理查德·巴克斯特(1615-1691)说,”固定和庄严”的默想与”偶然和草率”的默想的区别,就像固定祷告时间与日常事务中自发的祷告的区别一样。这两种默想对敬虔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既服务于头脑的需要,也服务于心灵的需要。没有心灵的应用,默想就不过是学习。正如托马斯·沃森所写:”学习是发现真理,默想是真理的属灵提升;前者寻找金脉,后者挖掘黄金。学习如冬日阳光,温暖和影响微弱:默想……使冰冻的心融化,使之滴下爱的眼泪。”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