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Posts

  • 如何构建C古典教育师资培养的大学课程体系-拙见

    ——基于核心素质的系统性培养方案

    C教古典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追求学术卓越,更注重品格塑造和灵魂培育,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全面要求。如何在大学层面系统性地培养这样的教师,成为当前教育界和C教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基于C教古典教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提出一套完整的大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理念定位

    培养目标的多维度表述

    C教古典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不仅是培养教师,更是培养文化传承者灵魂塑造者智慧启发者。具体而言,我们要培养的是:

    在信仰维度:具有成熟C教信仰、深厚神学素养和坚实改Ref革宗神学根基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自然地整合信仰与学术,成为学生的属灵导师和生命榜样。

    在学术维度:具备广博的文科知识基础、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能够胜任从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的古典教育教学工作。

    在品格维度:具备C教品格的完整性、服务的心志和文化使命感,能够在多元化社会中为C教价值观作出积极见证。

    在能力维度:具备卓越的沟通能力、深度的关系建立能力和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能够与学生、家长、同事建立良好的教育伙伴关系。

    培养理念的根本定位

    整全人观的教育哲学: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按上帝形象所造的完整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荣耀上帝并永远以他为乐”的人生目标。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既要忠实传承古典教育的精神传统,又要结合现代教育的优秀成果,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成长。

    二、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

    四年制学士学位课程结构

    基于C教古典教育教师所需的核心素质,我们设计了一个四年制的综合性培养体系,总学分为140学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模块:

    第一年:基础建构年(35学分)

    • 信仰与神ref学基础课程(12学分)
    • 文科教育核心课程(18学分)
    • 教育学基础课程(5学分)

    第二年:知识拓展年(35学分)

    • 古典文化与语言课程(15学分)
    • 学科专业知识课程(15学分)
    • 教学方法与技能课程(5学分)

    第三年:技能提升年(35学分)

    • 三学科教学法课程(15学分)
    • 教学实习与见习(12学分)
    • 专业选修课程(8学分)

    第四年:综合实践年(35学分)

    • 顶点课程与毕业论文(10学分)
    • 全职教学实习(20学分)
    • 专业发展与认证准备(5学分)

    三、核心课程模块的详细设计

    模块一:信仰与神学基础(27学分)

    这一模块是整个培养体系的根基,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信仰根基和系统的神学素养。这种根基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决定教育方向和质量的根本要素。

    3.1 C教基要真理(3学分)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确立纯正的C教信仰,理解C教的基本教义。这门课程强调信仰的理性基础和生活实践,确保学生的信仰既有深度又有活力。

    核心内容

    • 圣Bib经的权威性与可靠性:探讨圣经作为上帝话语的独特地位
    • 三位一体教义的圣经根据:深入理解上帝的本质
    • C的神人二性:把握救恩的核心奥秘
    • 因信称义的福音真理:掌握C教信仰的核心信息
    • C徒生活的基本原则:将信仰转化为生活实践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信仰见证分享。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避免空洞的教条主义。

    3.2 改Ref革宗神学系统(6学分)

    课程目标:系统掌握改革宗神学的核心教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框架。这是C教古典教育的神学根基,为整个教育活动提供哲学框架和价值导向。

    核心内容

    • 恩典的教义(TULIP五要点):深入理解人性、救恩和上帝主权的关系
    • 盟约神学的基本框架:把握上帝与人类关系的历史展开
    • 威斯敏斯特信条的深度研读:掌握改革宗信仰的经典表述
    • 加尔文《C教要义》选读:直接接触改革宗神学的源头
    • 清教徒神学家的代表作品:了解改革宗传统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原文研读,写作训练。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理解。

    3.3 圣经研读与解经学(6学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圣经研读能力和基本的解经技能。这是C教古典教育教师的基本功,确保教师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圣经真理。

    核心内容

    • 圣经概览与救赎历史:掌握圣经的整体叙事结构
    • 解经学原理与方法:学习正确的解经原则
    • 新旧约重要书卷研读:深入理解关键经文
    • 圣经希伯来文与希腊文入门:接触圣Bibl经的原始语言
    • 圣经神学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圣经整体理解具体经文

    教学方法:归纳法研经、原文词汇学习、解经练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4 C教护教学(3学分)

    课程目标:装备学生为C教信仰辩护的基本能力。在多元化社会中,C教古典教育教师必须能够理性地为信仰辩护。

    核心内容

    • 护教学的圣经基础:理解为信仰辩护的正当性
    • 经典护教论证的研究:掌握历史上成熟的护教方法
    • 现代无神论挑战的回应:应对当代思潮的冲击
    • 科学与信仰的关系:澄清常见的误解
    • 多元主义社会中的C教立场:在宽容中坚持真理

    教学方法:辩论练习、案例分析、模拟问答。培养理性而温和的辩护能力。

    3.5 C教伦理学(3学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品格塑造意识。品格教育是C教古典教育的重要特色,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品格的典范。

    核心内容

    • 圣经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建立道德判断的标准
    • C教品格的培养:具体的品格塑造方法
    • 现代伦理议题的C教回应:应对当代道德挑战
    • 教育伦理与职业操守:教师的特殊道德责任
    • C教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一致的人生观

    3.6 C教教育哲学(3学分)

    课程目标:建立C教教育的哲学基础。这门课程明确C教古典教育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核心内容

    • C教教育的神学根基:理解教育的神圣使命
    • 教育的目的与使命: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 古典教育传统的C教根源:追溯历史渊源
    • 现代教育理论的C教反思:批判性评估世俗教育理论
    • C教学校的使命与责任:明确机构使命

    3.7 C教灵修与属灵操练(3学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属灵生命和灵修习惯。属灵生命的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果效。

    核心内容

    • 祈祷的神学与实践:建立与上帝的亲密关系
    • 圣经默想的方法:从上帝话语中得到滋养
    • 属灵阅读的传统:学习历代圣徒的经验
    • C教灵修经典研读:接触丰富的灵修资源
    • 属灵导师的培养:学会指导他人的属灵成长

    模块二:文科教育核心(36学分)

    这一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广博的文科知识基础,体现古典教育的博雅传统。在专业化过度的时代,博雅教育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

    4.1 西方文明史(6学分)

    课程目标: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和C教文化的历史作用。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理解现在和规划未来的钥匙。

    核心内容

    • 古希腊罗马文明:奠定理性思辨的传统
    • 中世纪C教文明:信仰与理性的综合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觉醒与信仰的更新
    •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理性主义的兴起与挑战
    • 当代西方文明的挑战与机遇:后现代社会的困境与出路

    4.2 英语文学经典(6学分)

    课程目标:深入理解英语文学传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是人类心灵的镜子,通过文学可以深入理解人性和社会。

    核心内容

    • 中世纪英语文学:信仰时代的文学表达
    • 莎士比亚戏剧研读:人性的深刻剖析
    •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与自然的颂歌
    •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社会变迁的文学反映
    • 现代英美文学选读:现代性困境的艺术呈现

    4.3 哲学导论(6学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哲学训练对于形成清晰的思维和准确的表达至关重要。

    核心内容

    • 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永恒的哲学主题
    • 中世纪哲学与C教神学:信仰与理性的对话
    • 近代哲学的发展: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辩
    • 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多元思潮的分析
    • C教哲学的特色:信仰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4.4 修辞学与写作(6学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能。清晰而有力的表达是教师的基本技能。

    核心内容

    • 古典修辞学的传统:说服艺术的经典原理
    • 论证的逻辑结构:构建有力论证的方法
    • 学术写作的规范:严谨而优美的学术表达
    • 创意写作的技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 演讲与辩论技能:公共表达的艺术

    4.5 数学与科学思维(6学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数学思维。科学体现了上帝创造的秩序和美,是敬拜的一种形式。

    核心内容

    • 数学的哲学基础:数学真理的本质
    • 科学方法论: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科学史的重要发展:科学进步的历史脉络
    • C教科学观:信仰与科学的和谐关系
    • 数学在古典教育中的作用:理性训练的重要工具

    4.6 艺术与音乐欣赏(6学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美是上帝的属性之一,艺术教育培养对美的敏感和创造力。

    核心内容

    • 西方艺术史概览: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 C教艺术传统:信仰激发的艺术创造
    • 音乐理论与欣赏:音乐的美学原理
    • 建筑美学:空间艺术的神学意义
    • 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的重要价值

    模块三:古典文化与语言(24学分)

    这一模块是C教古典教育的特色所在,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深度理解。古典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

    5.1 拉丁语基础(9学分,三学期)

    课程目标:掌握拉丁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能够阅读简单的拉丁文文献。拉丁语学习是心智训练,培养精确性、逻辑性和坚持性。

    核心内容

    • 拉丁语语法系统:严格而优美的语法结构
    • 基础词汇积累:建立拉丁语词汇基础
    • 简单文献阅读:接触拉丁文原始文献
    • 拉丁语在古典教育中的价值:理解其教育意义
    • 拉丁语教学方法:掌握教授拉丁语的技巧

    5.2 希腊语入门(6学分,两学期)

    课程目标:掌握新约希腊语的基本知识,能够阅读简单的希腊文新约经文。希腊语是新约圣经的原始语言,对于理解圣经至关重要。

    核心内容

    • 希腊语字母与发音:掌握基本的语音系统
    • 基本语法结构:理解希腊语的语法特点
    • 新约词汇学习:积累新约希腊语词汇
    • 简单经文阅读:直接阅读希腊文新约
    • 希腊语学习方法:有效的希腊语学习策略

    5.3 古典文学选读(6学分)

    课程目标:通过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深入理解古典文化精神。古典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永恒的真理。

    核心内容

    • 荷马史诗选读:古希腊英雄精神的体现
    • 希腊悲剧研读: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 西塞罗演说选读:古典修辞学的典范
    •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罗马精神的史诗表达
    • 奥维德《变形记》选读:神话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5.4 中世纪文化研究(3学分)

    课程目标:理解中世纪C教文化的特色和贡献。中世纪是信仰与理性、古典与C教完美融合的时代。

    核心内容

    • 中世纪教育制度:大学与修道院教育的兴起
    • 经院哲学传统:理性论证上帝存在的尝试
    • 中世纪文学作品:信仰时代的文学表达
    • 哥特式建筑与艺术:向上飞升的艺术语言
    • 中世纪对现代的影响:历史传承的重要性

    模块四:教学方法与技能(33学分)

    这一模块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理论必须转化为实践,知识必须变成教学的艺术。

    6.1 三学科教学法(15学分)

    文法阶段教学法(5学分)这个阶段的核心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利用他们强大的记忆能力和模仿天赋。

    • 儿童发展心理学:深入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 记忆与诵读技巧:开发和利用儿童的记忆潜能
    • 故事教学法:通过故事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 习惯培养策略:为一生的品格打下基础
    • 古典文法教学: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

    逻辑阶段教学法(5学分)这个阶段要引导青少年的质疑精神向建设性方向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

    • 青少年心理特点:理解青春期的发展特征
    • 苏格拉底对话法:通过提问激发思考
    • 逻辑思维训练:培养严密的推理能力
    • 辩论与论证技巧: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
    • 批判性思维培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修辞阶段教学法(5学分)这个阶段的学生渴望表达自己,教师要成为导师和合作者。

    • 高中生发展特点:理解青年期的心理需求
    • 研究方法指导: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
    • 学术写作训练:掌握严谨的学术表达
    • 演讲技能培养:培养公共表达的勇气和技巧
    • 论文答辩指导:培养为观点承担责任的勇气

    6.2 Charlotte Mason教学法(6学分)

    课程目标:掌握Charlotte Mason教学法的精髓和具体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对人格尊严的深度尊重。

    核心内容

    • 活书的选择与使用:选择能够滋养心灵的优秀作品
    • 自然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自然培养敬畏之心
    • 短时课程设计:符合儿童注意力特点的课程安排
    • 叙述法的运用:通过复述加深理解
    • 艺术与手工整合: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6.3 整合式课程设计(6学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整合式课程的能力。这是古典教育的精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有机联系。

    核心内容

    • 历史为脊梁的课程设计:以历史线索整合各学科
    • 跨学科主题整合: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 项目式学习设计:通过项目深化学习
    • 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 课程资源开发:创造和选择优质教学资源

    6.4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3学分)

    课程目标:学会在古典教育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术是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核心作用。

    核心内容

    • 教育技术的哲学反思:理性看待技术的作用
    • 数字化古典文献利用:利用技术接触古典资源
    • 在线学习平台使用:适应现代学习环境
    •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
    • 技术与传统的平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6.5 教学评估与反思(3学分)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教学评估和自我反思能力。持续改进是专业发展的核心。

    核心内容

    • 古典教育评估理念:建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 多元化评估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 学生作品分析:通过作品了解学生发展
    • 教学反思技巧:系统性反思教学实践
    • 持续改进策略:建立自我发展的机制

    模块五:实践训练(32学分)

    这一模块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也是形成教学艺术的途径。

    7.1 教学见习(6学分)

    第一学期见习(2学分):观察文法阶段教学,理解低年级教学的特点 第二学期见习(2学分):观察逻辑阶段教学,学习中年级教学的方法 第三学期见习(2学分):观察修辞阶段教学,掌握高年级教学的技巧

    见习不是被动的观看,而是带着问题的主动学习。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来理解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

    7.2 模拟教学实训(6学分)

    课程目标:在安全的模拟环境中练习教学技能。这个环节允许犯错误,鼓励大胆尝试。

    核心内容

    • 教案设计与试讲:学会系统地设计和实施教学
    • 同伴互评与反馈:通过同伴学习获得改进建议
    • 教学技能训练:练习具体的教学技巧
    • 课堂管理演练:学会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教学问题解决:应对各种教学难题

    7.3 教学实习(20学分)

    第三学年实习(8学分):在指导教师督导下进行部分教学实践,逐步承担教学责任 第四学年实习(12学分):全职教学实习,承担完整的教学责任,体验真实的教师生活

    实习期间,学生将在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逐步从观察者转变为实践者,最终成为独立的教师。

    四、培养方式与教学特色

    导师制培养模式

    导师制是这个培养体系的重要特色,体现了古典教育重视师生关系的传统。

    属灵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属灵导师,关注学生的信仰成长和品格塑造。属灵导师不仅是信仰的指导者,更是生命的见证者。

    学术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学术导师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方向。

    实践导师制度:在实习期间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作为实践导师。实践导师是教学艺术的传承者。

    小班化教学环境

    小班授课:核心课程采用小班授课,师生比例不超过1:15。这确保了充分的师生互动和个性化指导。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需要独特的培养方式。

    同伴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和相互支持。同伴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团契生活的体现。

    体验式学习方法

    沉浸式语言学习:通过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古典教育的传统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是教育方法的示范。

    项目式学习:通过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探索感兴趣的主题。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服务式学习:通过社区服务和志愿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他人是C教信仰的重要体现。

    国际化视野培养

    交换学习项目:与海外C教古典学校建立交换学习项目。国际交流开阔视野,增进理解。

    国际会议参与:鼓励学生参加ACCS等国际会议。参与国际学术活动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跨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能力是必需的素质。

    五、质量保障与认证体系

    质量保障是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机制。我们建立了全过程、多维度的质量保障体系。

    入学选拔机制

    信仰考察:通过面试和推荐信了解申请者的信仰状况。信仰的真实性和成熟度是基本要求。

    学术能力评估:通过笔试和作品集评估申请者的学术基础。扎实的学术基础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

    个人品格评估:通过多方面了解申请者的品格特质。品格比能力更重要,是无法后天完全改变的。

    服务经历考察:优先考虑有教育服务经历的申请者。服务经历表明申请者对教育的热爱和承诺。

    过程监控体系

    学业进展跟踪: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

    实习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实习质量监控机制。实习是关键环节,必须确保质量。

    品格发展评估:通过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品格发展状况。品格发展是长期过程,需要持续关注。

    反馈改进机制:建立师生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培养质量。开放的沟通是改进的基础。

    毕业认证标准

    学术要求:完成所有规定课程,GPA达到3.0以上。学术标准确保毕业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基础。

    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实习评估,展现良好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是教师最核心的专业能力。

    品格表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C教品格。品格是教师影响学生的根本力量。

    专业认证:获得相关专业认证机构的认可。专业认证是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

    持续跟踪服务

    毕业生跟踪: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了解就业情况和发展状况。持续跟踪有助于改进培养质量。

    继续教育支持:为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支持。教师的成长是终身过程。

    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校友网络平台,促进经验分享和相互支持。校友网络是宝贵的资源。

    六、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优秀教师的前提是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有明确而严格的标准。

    教师资格要求

    信仰标准:所有教师必须具有成熟的C教信仰和清晰的改革宗神学立场。教师的信仰状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学术资格:博士学位优先,至少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扎实的学术基础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

    实践经验:具有C教古典教育的实践经验或相关教育经验。实践经验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

    品格要求:具备良好的C教品格和教师职业操守。教师的品格是无声的教育力量。

    师资培训体系

    新教师培训:为新加入的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C教古典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在职培训:定期组织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持续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际交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国际视野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支持:为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研究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发展激励

    晋升机制:建立清晰的教师晋升发展路径。明确的发展前景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研究资助:为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资金支持。研究是教学的深化和拓展。

    sabbatical制度:为资深教师提供学术休假机会。休假期间的充电有助于教师的长远发展。

    表彰奖励:建立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及时的认可和奖励是重要的激励手段。

    七、实施保障与发展展望

    任何优秀的教育计划都需要充分的资源保障和明确的发展规划。

    资源保障

    图书馆建设:建设专业的神学和古典教育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图书馆不仅要有现代的C教和教育类图书,更要收藏古典文献和历史资料。

    设施建设:提供符合古典教育理念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应当体现古典教育的美学追求,营造庄重而温馨的学习氛围。

    技术支持:配备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坚持传统的同时,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资金保障:建立可持续的资金筹措机制。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网络

    学校合作:与C教古典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学校既是实习基地,也是就业去向,更是教育理念的实践验证。

    教会合作:与改革宗教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教会是C教教育的天然支持者和受益者。

    国际合作: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办学水平。

    社会合作: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C教古典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发展展望

    短期目标(1-3年):建立基本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在这个阶段,重点是完成基础建设,招聘合格师资,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期目标(3-5年):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几届学生的培养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

    长期目标(5-10年):成为C教古典教育师资培养的标杆。在国内外C教古典教育界确立领先地位,成为其他机构学习的典范。

    愿景目标:为C教古典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C教古典教育教师,推动这一教育模式在全球的发展。

    八、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推进这一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主要挑战

    社会认知挑战:C教古典教育在许多地区仍然是新兴事物,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部分家长和学生可能对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疑虑。

    师资短缺挑战:合格的C教古典教育师资极其稀缺,既要有深厚的信仰根基,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掌握特殊的教学方法。

    资源限制挑战:古典教育需要大量的经典文献、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指导,这些都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

    评估标准挑战:C教古典教育的成果往往体现在品格和世界观的塑造上,这些很难用标准化的方式进行评估。

    应对策略

    宣传推广策略:通过举办研讨会、发布研究报告、组织参观交流等方式,提高社会对C教古典教育的认知和认同。

    师资培养策略:采用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方式,包括在职培训、访问学者、国际交流等,逐步建立师资队伍。

    资源整合策略:通过与教会、学校、基金会等机构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降低办学成本。

    评估创新策略:开发适合C教古典教育特点的评估方法,重视过程性评价和长期追踪评价。

    九、特色创新与差异化定位

    为了确保这一培养体系的独特性和竞争力,我们必须在某些方面实现突破性创新。

    课程创新

    跨文化整合课程:在传统的西方古典教育基础上,适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C教古典教育教师。

    现代议题回应课程:专门设置课程讨论如何用C教古典教育的理念回应当代社会的各种挑战,如科技伦理、环境保护、社会正义等。

    创新教学法课程:在坚持古典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创新。

    实践创新

    家校社一体化实习:不仅在学校进行实习,还要深入家庭和社区,理解C教古典教育的全环境实施。

    多年龄段轮岗实习:要求学生在不同年龄段都有实习经历,真正掌握三学科的教学精髓。

    研究性实习: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进行小规模的教育研究,培养研究能力。

    评估创新

    品格发展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品格发展档案,追踪其在四年学习期间的品格成长轨迹。

    综合能力展示:通过毕业展示、论文答辩、教学演示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

    长期追踪评价:建立毕业生长期追踪机制,了解培养效果的长远影响。

    构建C教古典教育师资培养的大学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而意义深远的工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项目,更是一个关乎文化传承、价值塑造和社会未来的重要事业。

    通过四年的系统培养,我们期望能够培养出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C教信仰根基和扎实的古典文化素养,更拥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卓越的品格力量。这样的教师将成为C教古典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培养下一代具有C教世界观的领袖和公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培养体系的建立,标志着C教古典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经验走向科学,从个别走向系统。它将为C教古典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这一古老而常新的教育传统在当代的复兴贡献重要力量。

    我们深信,在上帝的祝福和各方的支持下,这样的师资培养体系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培养出来的教师将在各自的教育岗位上,忠实地履行”教育即门徒训练”的神圣使命,为C教古典教育的全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让我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真理的坚持,共同推进这一伟大的教育事业,为培养敬虔、智慧、勇敢的下一代而努力。愿这样的师资培养体系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在文化的冲击中坚守初心,在教育的变革中引领方向,成为C教古典教育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Constructing a University Curriculum System for Classical Christian Teacher Training

    A Systematic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as a unique educational model, is demonstrating powerful vitality and profound influence globally. This educational approach not only pursues academic excellence but also emphasizes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soul cultivation, placing unprecedented comprehensive demands on teachers. How to systematically cultivate such teachers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has become a crucial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for both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lete university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ies that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I.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Philosophical Positioning

    Multi-dimensional Express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goal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s not merely to prepare teachers, but to cultivate cultural transmitterssoul shapers, and wisdom inspirers. Specifically, we aim to develop:

    In the Faith Dimension: Teachers with mature Christian faith, profound theological literacy, and solid Reformed theological foundation, who can naturally integrate faith and academics in their teaching, becoming spiritual mentors and life examples for students.

    In the Academic Dimension: Teachers with broad liberal arts knowledge foundation, deep classical cultural literacy, and excellent teaching skills, capable of competently handling clas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elementary through high school levels.

    In the Character Dimension: Teachers with Christian character integrity, servant hearts, and cultural mission consciousness, able to bear positive witness to Christian values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In the Capability Dimension: Teachers with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deep relationship-building skills, and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pacity, able to establish good educational partnerships with students, parents, and colleagues.

    Fundamental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Philosophy

    Holistic Educational Philosophy: Recognizing that the subjects of education are complete persons made in God’s image, and tha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the life goal of “glorifying God and enjoying Him forever.”

    Balance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Faithfully preserving the spiritual tradition of classical education while incorporating excellent achiev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 innovating within tradition and transmitting within innovatio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Emphasiz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practical training, enabling students to grow in real teaching environments through rich practical activities.

    II.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ur-Year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 Structure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ies required for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s, we have designed a comprehensive four-year training system totaling 140 credit hour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major modules:

    First Year: Foundation Building (35 credits)

    • Faith and Theological Foundation Courses (12 credits)
    • Liberal Arts Core Courses (18 credits)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5 credits)

    Second Year: Knowledge Expansion (35 credits)

    • Classical Culture and Language Courses (15 credits)
    • Subject-Specific Knowledge Courses (15 credits)
    • Teaching Methods and Skills Courses (5 credits)

    Third Year: Skill Enhancement (35 credits)

    • Trivium Teaching Methods Courses (15 credits)
    • Teaching Practicum and Observation (12 credits)
    •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s (8 credits)

    Fourth Year: Comprehensive Practice (35 credits)

    • Capstone Course and Thesis (10 credits)
    • Full-time Teaching Internship (20 credits)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ertification Preparation (5 credits)

    III. Detailed Design of Core Curriculum Modules

    Module 1: Faith and Theological Foundation (27 credits)

    This module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ire training system, aiming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solid faith foundation and systematic theological literacy. This foundation is not optional decoration but the fundamental element that determines educational direction and quality.

    3.1 Christian Essential Truths (3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pure Christian faith and understand basic Christian doctrines. 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e ration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faith, ensuring students’ faith has both depth and vitality.

    Core Content:

    • Authority and reliability of Scripture: exploring the unique position of the Bible as God’s Word
    • Biblical basis of the Trinity doctrine: deep understanding of God’s nature
    • Christ’s divine and human natures: grasping the core mystery of salvation
    • Gospel truth of justification by faith: mastering the core message of Christian faith
    • Basic principles of Christian living: transforming faith into life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Small group discussions, case analysis, faith testimony sharing. Special emphasis on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voiding empty dogmatism.

    3.2 Reformed Theological System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Systematically master core Reformed doctrines and establish correct worldview framework. This is the theological foundation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providing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and value orientation for al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Core Content:

    • Doctrines of Grace (TULIP):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nature, salvation, and God’s sovereignty
    • Basic framework of covenant theology: grasping the historical unfolding of God’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ity
    • In-depth study of Westminster Confession: mastering classical Reformed faith expression
    • Selected readings from Calvin’s Institutes: direct contact with Reformed theology’s source
    •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uritan theologians: understanding the rich content of Reformed tradition

    Teaching Methods: Combination of lectures and seminars, original text reading, writing training. Emphasis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3.3 Biblical Studies and Hermeneutics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Cultivate students’ biblical study ability and basic hermeneutical skills. This is a fundamental skill for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s, ensuring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biblical truth.

    Core Content:

    • Biblical overview and redemptive history: mastering the overall narrative structure of Scripture
    •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hermeneutics: learning correct interpretive principles
    • Study of important Old and New Testament books: deep understanding of key texts
    •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Hebrew and Greek: contact with original biblical languages
    • Basic methods of biblical theology: learning to understand specific texts from biblical wholeness

    Teaching Methods: Inductive Bible study, original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exegetical exercises. Focus on developing practical operational abilities.

    3.4 Christian Apologetics (3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Equip students with basic ability to defend Christian faith.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be able to rationally defend their faith.

    Core Content:

    • Biblical foundation of apologetics: understanding the legitimacy of faith defense
    • Study of classical apologetic arguments: mastering historically mature apologetic methods
    • Responses to modern atheistic challenges: confronting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impacts
    •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faith: clarifying common misconceptions
    • Christian position in pluralistic society: maintaining truth within tolerance

    Teaching Methods: Debate exercises, case analysis, mock Q&A sessions. Cultivating rational yet gentle defensive abilities.

    3.5 Christian Ethics (3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judgment ability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consciousness. Charact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first become models of character.

    Core Content:

    • Basic principles of biblical ethics: establishing standards for moral judgment
    • Christian character cultivation: specific methods of character formation
    • Christian responses to modern ethical issues: addressing contemporary moral challenges
    • Educational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 teachers’ special moral responsibilities
    • Christian worldview and values: forming consistent life philosophy

    3.6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Establish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hristian education. This course clarifies the uniqueness and superiority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Core Content:

    • Theological foundation of Christian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education’s sacred mission
    • Purpose and mission of education: establishing correct educational goals
    • Christian roots of classical educational tradition: tracing historical origins
    • Christian reflection on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ies: critically evaluating secular educational theories
    •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Christian schools: clarifying institutional mission

    3.7 Christian Spirituality and Spiritual Disciplines (3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Cultivate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and devotional habits. The depth of spiritual life directly affect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ore Content:

    • Theology and practice of prayer: build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God
    • Methods of biblical meditation: receiving nourishment from God’s Word
    • Tradition of spiritual reading: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saints throughout history
    • Study of Christian devotional classics: accessing rich spiritual resources
    • Cultivation of spiritual mentors: learning to guide others’ spiritual growth

    Module 2: Liberal Arts Core (36 credits)

    This module aim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broad foundation in liberal arts knowledge, embodying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education’s liberal arts approach. In an era of excessive specialization,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ppears particularly precious and necessary.

    4.1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role of Christian culture. History is not merely a record of the past but a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and planning the future.

    Core Content:

    •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tradition of rational inquiry
    • Medieval Christian civilization: synthesis of faith and reason
    •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awakening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renewal of faith
    • Enlightenment and modernity: rise and challenges of rationalism
    • Contemporary Western civiliza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edicament and way forward in postmodern society

    4.2 English Literature Classics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Deeply understand the English literary tradition and cultivate literary appreciation ability. Literature is the mirror of the human soul; through literature, one can deeply understand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Core Content:

    •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literary expression of the age of faith
    • Shakespeare’s dramas: profound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 English Romantic poetry: songs of emotion and nature
    • Victorian novels: literary reflection of social change
    • Moder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selections: artistic presentation of modern predicaments

    4.3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Cultivate student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rational analytical skills. Philosophical training is crucial for forming clear thinking and accurate expression.

    Core Content:

    • Basic problems of ancient philosophy: exploring eternal philosophical themes
    • Medieval philosophy and Christian theology: dialogue between faith and reason
    •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ilosophy: debate between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 Major school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nalysis of diverse ideological currents
    • Characteristics of Christian philosophy: harmonious unity of faith and reason

    4.4 Rhetoric and Writing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Cultivate students’ expressive ability and writing skills. Clear and powerful expression is a basic skill for teachers.

    Core Content:

    • Classical rhetorical tradition: classical principles of persuasive art
    • Logical structure of argumentation: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powerful arguments
    • Academic writing standards: rigorous yet beautiful academic expression
    • Creative writing techniques: stimulating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 Speech and debate skills: art of public expression

    4.5 Mathematics and Scientific Thinking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mathematical thinking. Science embodies the order and beauty of God’s creation and is a form of worship.

    Core Content:

    •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nature of mathematical truth
    • Scientific methodology: bas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scientific progress
    • Christian view of scienc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th and science
    • Role of mathematics in classical education: important tool for rational training

    4.6 Art and Music Appreciation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Cultivate students’ artistic literacy and aesthetic ability. Beauty is one of God’s attributes; art education cultivates sensitivity to beauty and creativity.

    Core Content:

    • Overview of Western art history: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 Christian artistic tradition: artistic creation inspired by faith
    • Music theory and appreciation: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music
    •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patial art
    • Role of art in education: important valu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Module 3: Classical Culture and Language (24 credits)

    This module represent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aim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deep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culture. Classical languages are not merely tools but training in ways of thinking.

    5.1 Latin Fundamentals (9 credits, three semesters)

    Course Objectives: Master basic Lati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able to read simple Latin texts. Latin study is mental training, cultivating precision, logic, and perseverance.

    Core Content:

    • Latin grammatical system: strict yet beautiful grammatical structure
    • Basic vocabulary accumulation: building Latin vocabulary foundation
    • Simple text reading: accessing original Latin documents
    • Value of Latin in classical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its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 Latin teaching methods: mastering techniques for teaching Latin

    5.2 Greek Language Introduction (6 credits, two semesters)

    Course Objectives: Master basic New Testament Greek knowledge, able to read simple Greek New Testament texts. Greek is the original language of the New Testament,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Scripture.

    Core Content:

    • Greek alphabet and pronunciation: mastering basic phonetic system
    • Basic grammatical structures: understanding Greek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 New Testament vocabulary learning: accumulating New Testament Greek vocabulary
    • Simple text reading: directly reading Greek New Testament
    • Greek learning methods: effective Greek learning strategies

    5.3 Classical Literature Readings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Deeply understand classical cultural spirit through reading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containing eternal truths.

    Core Content:

    • Homer’s epics: embodiment of ancient Greek heroic spirit
    • Greek tragedy studies: profound reflection on human fate
    • Cicero’s orations: exemplar of classical rhetoric
    • Virgil’s Aeneid: epic expression of Roman spirit
    • Ovid’s Metamorphoses: perfect combination of mythology and poetry

    5.4 Medieval Culture Studies (3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s of medieval Christian culture. The Middle Ages was an era of perfect fusion of faith and reason, classical and Christian traditions.

    Core Content:

    • Medieval educational system: rise of university and monastic education
    • Scholastic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attempts to rationally prove God’s existence
    • Medieval literary works: literary expression of the age of faith
    • Gothic architecture and art: artistic language of upward aspiration
    • Medieval influence on modernity: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transmission

    Module 4: Teaching Methods and Skills (33 credits)

    This module focus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teaching abilities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Theory must be transformed into practice; knowledge must become the art of teaching.

    6.1 Trivium Teaching Methods (15 credits)

    Grammar Stage Teaching Methods (5 credits)The core of this stage is conforming to children’s nature, utilizing their powerful memory and imitation gifts.

    • Chil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patterns
    • Memory and recitation techniques: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children’s memory potential
    • Story-based teaching methods: transmitting knowledge and values through stories
    • Habit formation strategies: laying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character
    • Classical grammar teaching: foundational stage of language learning

    Logic Stage Teaching Methods (5 credits)This stage requires guiding adolescents’ questioning spirit toward constructive directions, cultivating critical thinking.

    •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adolescence
    • Socratic dialogue method: stimulating thinking through questioning
    • Logical thinking training: cultivating rigorous reasoning abilities
    • Debate and argumentation skills: learning to express viewpoints with reason and evidence
    • Critical thinking cultivation: develop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ies

    Rhetoric Stage Teaching Methods (5 credits)Students at this stage desire to express themselves; teachers must become mentors and collaborators.

    • High school student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needs of young adults
    • Research methodology guidance: cultivating independent research abilities
    • Academic writing training: mastering rigorous academic expression
    • Speech skill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courage and skills for public expression
    • Thesis defense guidance: cultivating courag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viewpoints

    6.2 Charlotte Mason Teaching Methods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Master the essence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Charlotte Mason teaching methods. This approach embodies deep respect for human dignity.

    Core Content:

    • Selection and use of living books: choosing excellent works that nourish the soul
    • Nature study methods: cultivating reverence through natural observation
    • Short lesson design: lesson arrangements conforming to children’s attention characteristics
    • Narration method application: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through retelling
    • Art and handicraft integration: cultivating creativity and aesthetic ability

    6.3 Integrated Curriculum Design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integrated curricula. This is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education, helping students build organic connections between knowledge areas.

    Core Content:

    • History-spine curriculum design: integrating disciplines around historical threads
    • Cross-disciplinary thematic integration: discovering internal connections between knowledge areas
    • Project-based learning design: deepening learning through projects
    •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establishing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s
    •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creating and selecting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6.4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3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Learn to appropriately us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lass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is a tool and cannot replace the core role of teachers.

    Core Content:

    •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ational view of technology’s role
    • Digital classical text utilization: using technology to access classical resources
    •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usage: adapting to modern learning environments
    • Multimedia courseware creation: technical means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 Balanc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 finding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6.5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Reflection (3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Cultivate students’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self-reflection abilitie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re Content:

    • Classical education assessment philosophy: establishing correct evaluation concepts
    •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thods: using varied evaluation means
    • Student work analysis: understanding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their work
    • Teaching reflection techniques: systematic reflection on teaching practice
    • Continuou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establishing self-development mechanisms

    Module 5: Practical Training (32 credits)

    This module enables students to grow in real teaching environments through rich practical activities. Practice is the standard for testing theory and the path to forming teaching artistry.

    7.1 Teaching Observation (6 credits)

    First semester observation (2 credits): Observe grammar stage teaching, underst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grade instruction Second semester observation (2 credits): Observe logic stage teaching, learn middle-grade teaching methodsThird semester observation (2 credits): Observe rhetoric stage teaching, master high-grade teaching techniques

    Observation is not passive watching but active learning with purpose. Students need to understand excellent teachers’ teaching artistry through observation, recording, and analysis.

    7.2 Simulated Teaching Training (6 credits)

    Course Objectives: Practice teaching skills in safe simulated environments. This component allows for mistakes and encourages bold experimentation.

    Core Content:

    • Lesson planning and demonstration teaching: learning to systematically design and implement instruction
    • Peer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obtain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through peer learning
    •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practicing specific teaching techniques
    • Classroom management rehearsal: learning to create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s
    •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addressing various teaching challenges

    7.3 Teaching Internship (20 credits)

    Third-year internship (8 credits): Partial teaching practice under supervising teacher guidance, gradually assuming teaching responsibilities Fourth-year internship (12 credits): Full-time teaching internship, bearing complete teaching responsibilities, experiencing real teacher life

    During internships, students will gradually transform from observers to practitioners under guidance of experienced teachers, ultimately becoming independent teachers.

    IV. Train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Mentorship Training Model

    The mentorship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is training system, embodying classical education’s emphasis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Spiritual Mentorship System: Each student is assigned a spiritual mentor who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faith growth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Spiritual mentors are not only faith guides but life witnesses.

    Academic Mentorship System: Students are assigned academic mentors who guide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ademic mentors help students find direction in the ocean of knowledge.

    Practice Mentorship System: During internships, students are assigned experienced frontline teachers as practice mentors. Practice mentors are transmitters of teaching artistry.

    Small-Class Teaching Environment

    Small-class instruction: Core courses use small-class teaching with teacher-student ratios not exceeding 1:15. This ensures adequat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individualized guidance.

    Individualized guidance: Provid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guidance based on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Each student is unique and requires unique cultivation methods.

    Peer learning: Encourag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mutual support among students. Peer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method and embodies fellowship life.

    Experiential Learning Methods

    Immersive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Latin and Greek study, students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lassical education methods. This learning method itself demonstrates educational approaches.

    Project-based learning: Students deeply explore topics of interest through research projects. Project-based learning cultivate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research abilities.

    Service learning: Cultivating service consciousness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 and volunteer teaching activities. Serving others is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Christian fa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Development

    Exchange learning programs: Establishing exchange programs with overseas Classical 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roadens perspectives and enhances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rticipation: Encourag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like ACC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ctivities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s: Organizing cross-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student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is necessary.

    V. Quality Assurance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

    Quality assurance is the key mechanism for ensuring training objective achievement. We have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dmission Selection Mechanism

    Faith examination: Understanding applicants’ faith status through interviews and recommendation letters. Faith authenticity and maturity are basic requirements.

    Academic ability assessment: Evaluating applicants’ academic foundation through written tests and portfolios.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is prerequisite for further study.

    Personal character evaluation: Understanding applicants’ character traits through multiple approaches. Charact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bility and cannot be completely changed later.

    Service experience consideration: Prioritizing applicants with educational service experience. Service experience indicates love for and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Process Monitoring System

    Academic progress tracking: Regularly evaluating students’ academic progress. Timely problem identification and necessary assistance provision.

    Internship quality monitoring: 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internship quality monitoring mechanisms. Internships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requiring quality assurance.

    Character development assessment: Evaluating students’ character development through various means. Character development is a long-term process requiring continuous attention.

    Feedback improvement mechanism: Establishing teacher-student feedback mechanisms for continuous training quality improvement. Open communi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improvement.

    Graduation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Academic requirements: Completing all required courses with GPA of 3.0 or above. Academic standards ensure graduates have necessary knowledge foundation.

    Practical competence: Demonstrating good teaching ability through teaching internship evaluation. Practical competence is teachers’ most core professional ability.

    Character demonstration: Exhibiting good Christian character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process. Character is the fundamental force for teachers to influe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btaining recognition from relevant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bodie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mark of social recognition.

    Continuous Follow-up Services

    Graduate tracking: Establishing graduate tracking mechanisms to understand 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status. Continuous tracking helps improve training qual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support: Provid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pport for graduates. Teacher growth is a lifelong process.

    Network platform development: Building alumni network platforms to promote experience sharing and mutual support. Alumni networks are valuable resources.

    VI. Faculty Development

    The prerequisite for training excellent teachers is having an excellent faculty. We have clear and strict standards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Faculty Qualification Requirements

    Faith standards: All faculty must have mature Christian faith and clear Reformed theological positions. Faculty faith status directly affects teaching quality.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Doctoral degrees preferred, minimum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s.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ensures high-quality teach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Having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or relevant educational experience. Practical experience makes theoretical teaching more vivid and convincing.

    Character requirements: Possessing good Christian character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conduct. Faculty character is silent educational force.

    Faculty Training System

    New faculty training: Providing systematic training for newly joined faculty. Helping new faculty quickly adapt to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In-service training: Regularly organiz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for serving faculty. Continuous learning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upporting faculty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exchange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s crucial for 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support: Providing necessary support for faculty academic research. Research capability enhances teaching quality.

    Faculty Development Incentives

    Promotion mechanisms: Establishing clear faculty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s. Clear development prospects motivate facult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Research funding: Provid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faculty academic research. Research is deepening and extension of teaching.

    Sabbatical system: Providing sabbatical opportunities for senior faculty. Sabbatical recharging contributes to faculty long-term development.

    Recognition and rewards: Establishing faculty recognition and reward mechanisms. Timely recognition and rewards are important incentive means.

    VII. Implementation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y excellent educational plan requires adequate resource support and clear development planning.

    Resource Support

    Library development: Building professional theology and classical education libraries. Rich library resourc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ies should not only have modern Christian and educational books but also collect classical text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Facility development: Providing teaching facilities that align with classical education philosophy. Teaching environments should embody classical education’s aesthetic pursuits, creating solemn yet warm learning atmospheres.

    Technology support: Equipping necessary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quipment. While maintaining tradition, reasonably using modern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inancial security: Establishing sustainable funding mechanisms. Securing funds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to ensure project sustainability.

    Cooperation Networks

    School cooperation: Establish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Classical Christian schools. These schools serve as internship sites, employment destinations, and practical ver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hurch cooperation: Establishing partnership relationships with Reformed churches. Churches are natural supporters and beneficiaries of Christ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stablish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overseas related institutions. 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advanced experiences to 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

    Social cooperation: Establishing broa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various social sectors. Gaining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from various social sectors for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Short-term goals (1-3 years): Establishing basic curriculum systems and faculty teams. This stage focuses on completing infrastructure, recruiting qualified faculty, and designing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systems.

    Medium-term goals (3-5 years): Forming complete training systems and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s. Through training practice of several student cohorts, continuously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training models.

    Long-term goals (5-10 years): Becoming a benchmark for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Establishing leading positions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communities, becoming exemplars for other institutions.

    Vision goals: Providing strong teacher support for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aining large numbers of excellent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s to promote this educational model’s global development.

    VIII. Challenge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In advancing this training system, we must clearly recognize potential challenges and develop corresponding response strategies.

    Major Challenges

    Social recognition challenges: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remains emerging in many regions with limited social recognition. Some parents and students may have concerns about this educational model.

    Faculty shortage challenges: Qualified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faculty are extremely scarce, requiring deep faith foundations, solid academic grounding, and mastery of special teaching methods.

    Resource limitation challenges: Classical education requires extensive classical texts, small-class teaching, and individualized guidance, all requiring high cost investments.

    Assessment standard challenges: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outcomes often manifest in character and worldview formation, difficult to assess through standardized methods.

    Response Strategies

    Promotion and outreach strategies: Raising social awareness and recognition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hrough seminars, research reports, and organized exchange visits.

    Facul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Using diversified faculty training methods including in-service training, visiting scholar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o gradually build faculty teams.

    Resource integration strategies: Integrating resources from various parties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churches, schools, and foundations to reduce educational costs.

    Assessment innovation strategies: Developing assessment methods suitable for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emphasizing process evaluation and long-term tracking assessment.

    IX. Distinctive Innovation and Differentiated Positioning

    To ensure the unique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training system, we must achiev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in certain areas.

    Curriculum Innovation

    Cross-cultural integration courses: On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Western classical education, appropriately integrating excellent elem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rain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global perspectives.

    Contemporary issue response courses: Specially designed courses discussing how to use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concepts to respond to various contemporary social challenges like technology ethic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justice.

    Innovative pedagogy courses: 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s suitable for contemporary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while maintaining classical education traditions.

    Practice Innovation

    Home-school-community integrated internships: Conducting internships not only in schools but also in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to understan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Multi-age group rotation internships: Requiring students to have internship experiences across different age groups to truly master trivium teaching essence.

    Research-oriented internship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conduct small-scale educational research during internships to cultivate research abilities.

    Assessment Innovation

    Character development portfolios: Establishing detailed character development portfolios for each student, tracking their character growth trajectory throughout four years of study.

    Comprehensive ability demonstrations: Comprehensively assessing student abilities through graduation presentations, thesis defenses, and teaching demonstrations.

    Long-term tracking evaluation: Establishing graduate long-term tracking mechanisms to understand long-term impacts of training effectiveness.

    Conclusion

    Constructing a university curriculum system for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s a complex yet profoundly meaningful endeavor. This is not merely an academic project but an important enterprise concerning cultural transmission, value formation, and societal future.

    Through four years of systematic training, we hope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true educators—those who not only possess deep Christian faith foundations and solid classical cultural literacy but also have excellent teaching skills and outstanding character strength. Such teachers will become the backbone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ntributing their strength to cultiva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ders and citizens with Christian worldview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training system marks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s transition from spontaneous to conscious, from experiential to scientific, from individual to systematic. It will provide solid talent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important strength to the contemporary revival of this ancient yet ever-new educational tradition.

    We deeply believe that under God’s blessing and with support from all parties, such a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will surely bear abundant fruit. The teachers it produces will faithfully fulfill the sacred mission of “education as discipleship” in their respective educational positions, making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Let us, with passion for educational endeavors and commitment to truth, jointly advance this great educational cause, working to cultivate a godly, wise, and courageous next generation. May such a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stand firm in the torrent of times, maintain its original aspiration amid cultural impacts, lead direction in educational reform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revival of Classical Christian education.

  • 给新牧者的牧养建议

    当一位新的牧者面对一间在信仰上极其幼稚的新会中时,他所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讲道技巧的问题,更是一场关乎教会属灵生死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将一群长期依赖”属灵奶粉”的信徒,转化为能够消化”属灵干粮”的成熟门徒?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间教会是走向兴旺还是走向衰亡。

    第一步:立即开始属灵断奶计划

    希伯来书的严厉警告

    希伯来书明确指出:那些本该吃干粮的信徒却仍然需要奶,这是一种属灵的倒退和停滞。对于接手不成熟教会的牧师而言,最大的试探就是为了维持”和谐”而继续提供稀释的属灵营养。但这种做法无异于慢性毒药,会让整个会众在属灵上永远长不大。

    讲台上的”惊雷”策略

    真正有远见的牧者必须在前六个月内制造一次”属灵地震”。这意味着你必须在讲台上说或做一些让人”坐立不安”、引起轰动的事情。这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建立你说出神话语的权威——让会众明白你不是来当属灵保姆的,而是来传讲G祂完整旨意的。

    你需要”建立你有棱角的权利”——即敢于触碰敏感话题、挑战既有观念的权威。这种做法会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甚至需要为此召开会议讨论,但这正是成熟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

    释经式讲道

    解经式讲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工具。选择一卷包含”有棱角段落”的圣经书卷,不要回避那些可能让人不舒服的经文。如果会众不够成熟,就慢慢来,把”肉”切成小块,但本质上仍然是肉,而不是继续喂奶。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即使有人质疑,你也可以说”这是祂的话语,不是我的个人观点”。你在传讲Go d的完整旨意,而不是在表达个人偏好。

    第二步:认识软弱教导的致命后果

    属灵悖论的揭示

    这里存在一个令人震惊的属灵悖论:软弱的教导产生刚硬的人,刚硬的教导产生柔软的人。这个原理来自多年牧会经验的深刻观察。

    当你用”大锤”般的神话语讲道时,它能够打破人心中罪恶的坚硬水泥;但如果你用”羽毛掸子”般的温和讲道,一切都会维持原状,人们会在罪中越来越刚硬。

    “只要爱就够了”的教会陷阱

    最讽刺的是,那些高喊”只要有爱就够了”的教会,往往隐藏着最多最严重的罪恶。在这些教会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脏事”在爱的名义下被掩盖和纵容。当真理的标准被降低时,罪恶就会像野草一样疯长。

    第三步:纪律的必要性与时机

    属灵智慧的实际应用

    箴言告诉我们:”鞭打亵慢人,愚蒙人必长见识。”教D会纪律不是残酷的报复,而是真理的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当你开始传讲神完整的话语时,很可能会暴露出会众中一些严重的罪恶问题,这些问题在之前”羽毛掸子”式的讲道中被掩盖了。

    具体执行的勇气

    当这些问题浮出水面时,不要退缩。如果教会中有人犯了严重的罪——比如一个在教会服事二十年的弟兄与他的秘书私奔,拒绝悔改和回转——你必须有勇气执行教会纪律,甚至包括革除教籍。

    会众需要看到神的圣洁不是开玩笑的。当纪律真正执行时,许多人会想:”我的天哪,他们真的这样做了!”然后他们会发现,天花板并没有因此塌下来。我们曾经担心会有灾难性后果,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除了教会变得更加圣洁。

    第四步:战略性改革的优先顺序

    从长老会开始的智慧

    绝对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在讲台上谈论敬拜音乐的改革,却发现长老会因此分裂。真正的改革必须从正确的一端开始——首先统一长老会的思想

    你需要与长老们分享文章、博客文章或书籍,一起学习和讨论。确保每个人都同意:”这是我们在某个时候希望看到改变的事情。”只有当所有人都同意之后,才能制定时间表。

    渐进式改革的时间表

    不要急于求成,但也不要毫无计划。制定具体的时间表:我们希望在十一月达到这个目标,在春天达到那个目标。这种方法不是突然的变化,而是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推进。

    第五步:避免两个极端的陷阱

    过快与过慢的危险

    牧者面临两个潜在的陷阱:

    第一个陷阱:过于急躁你可能会变得不耐烦,试图强迫会众快速成熟,结果摧毁了整个教会。这就像对婴儿进行成人的训练,只会造成伤害。

    第二个陷阱:过于消极你可能会到达这样的地步:你知道某些做法是错误的,但你选择保持沉默,甚至在心中感到优越,因为”我比他们知道得更多”,但却不采取任何行动。这种”明天再说”的态度同样是罪。

    如何判断节奏

    如何知道你的速度是太快还是太慢?答案很简单:首先确保你在前进。神不会指引停着的车。

    如果你确信某个做法是错误的,你的第一个祷告应该是:”主啊,我们需要摆脱这个现状,我需要一个计划,我们需要开始行动。”

    第六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分阶段实施策略

    一旦决定要改革,就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步骤:

    1. 准备阶段:向长老们分发相关文章
    2. 教育阶段:开始在地图上”插针”,标记你希望在特定时间达到的目标
    3. 实施阶段:也许在春天安排一系列相关信息的讲道
    4. 巩固阶段:确保改革成果的持续性

    保持前进动力的重要性

    关键是要保持前进的动力。一旦开始行动,你就可以决定如何驾驶、速度多快、节奏多慢,但绝不能停下来。在运动中,你可以调整方向和速度;但如果完全停止,就失去了所有的操控能力。

    第七步:建立以G祂od话语和圣礼为中心的“身体”

    组织的核心原则

    教会应该围绕圣言和圣礼来组织。这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需品。讲台上的解经讲道是”肉”的主要来源,但在洗礼和圣餐时的劝勉也是重要的营养补充。

    全面的属灵营养计划

    成熟的“身体”生活应该包括:

    • 每周高质量的解经讲道
    • 定期的洗礼仪式(配以深刻的教导)
    • 频繁的圣餐聚会(配以适当的劝勉)
    • 必要时的教会纪律
    • 持续的门徒训练

    建造神国度的长远使命

    新教会的牧师不是来做”属灵治疗师”或”宗教娱乐者”的,而是来建造神永恒国度的。这意味着你必须:

    • 有勇气:让人在真理面前感到不安
    • 有智慧:让改变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 有耐心:让成长在神的时间表中真实发生
    • 有信心:相信神的话语不会徒然返回

    记住:你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人人都感到舒适的社交俱乐部,而是培养一群能够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代中发光作盐的成熟门徒。

    这个过程充满挑战,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有时你会感到孤独,有时你会面临压力,但这正是神呼召你的原因。在神的国度里,真正的安息来自于不断的成长,真正的平安来自于对神话语的顺服。

    作为牧者,你的神圣责任就是确保你的会众永远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即使这条路有时让人感到不舒服。因为只有经历破碎,才能迎来重建;只有面对真理的锋利,才能体验到它的医治大能。

    这就是新教会牧者的完整使命:不是维持现状的管理员,而是带领祂的百姓走向成熟的属灵将军。在这场属灵争战中,你的武器是神的话语,你的策略是渐进式的智慧改革,你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荣耀神、造就人的成熟教会。


    Advice for Pastors of New Churches: From Milk to Meat

    The question haunts every new pastor: How do you take a spiritually immature congregation and move them corporately into maturity? It’s a challenge that demands both theological conviction and pastoral wisdom—a delicate dance between prophetic boldness and patient shepherding.

    Start With Meat, Not More Milk

    The Hebrew writer’s metaphor is devastatingly clear: some believers remain perpetually milk-fed, never ready for solid food. If you inherit such a congregation, your instinct might be to ease them into maturity gradually. Resist this temptation. Start them on meat immediately.

    This doesn’t mean theological brutality. It means cutting the meat into small pieces while maintaining its essential nature. The pulpit is your primary tool, supplemented by exhortations accompanying baptism and communion. Word and Sacrament—this is the twin foundation upon which mature churches are built.

    Here’s the uncomfortable truth: sometime in your first six months, you must say or do something from the pulpit that causes a stir.You must establish your right to be angular, to ruffle feathers, to provoke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 This isn’t about being obnoxious or rude—it’s about demonstrating that God’s Word has edges, and those edges will cut through comfortable complacency.

    Expository preaching becomes your ally here. Choose books with angular passages—texts you might be tempted to skip or soften. Let Scripture do the heavy lifting. When the Word creates tension, you’re not the villain; you’re simply the messenger.

    The Strategic Sequence of Reform

    Wisdom demands the right sequence. Start with your elders, not your congregation.The last thing you want is to preach a sermon about worship music and then divide your elder board. Unity among leadership must precede public teaching on controversial matters.

    Share articles, blog posts, and books with your elders. Work through issues together. Ask the crucial question: “Is this something we all agree we want to see changed at some point?” Only when leadership is unified should you develop a timeline for congregational change. Be deliberate, not lurching.

    This approach respects the principle that lasting change flows from the top down, not from the bottom up. A divided leadership will undermine any reform effort, no matter how biblically sound.

    The Paradox of Hard and Soft Teaching

    Here’s a counterintuitive truth that will reshape your ministry: soft teaching creates hard people, while hard teaching creates soft people.

    When you preach with a jackhammer—declaring “Here’s the Word of God; this is what it says”—you break up the concrete of hardened hearts. Preach with a feather duster, and you leave everything exactly where it was, allowing people to calcify in their sins.

    Ironically, churches filled with “all you need is love” Christians often harbor the most grievous sins. The absence of clear biblical boundaries doesn’t create grace; it creates license. When serious sin emerges—and it will—don’t shy away from church discipline. The congregation needs to see that biblical standards have real consequences.

    As Proverbs teaches: “Strike the fool, and the simple learn wisdom.” Sometimes the most loving thing you can do is demonstrate that God’s standards matter enough to enforce them.

    Navigating the Tension of Compromise

    Every reforming pastor faces a moral dilemma: Is it sinful to continue practices you believe are wrong while working toward change? The answer reveals the complexity of pastoral leadership.

    Consider communion practices. Many churches use grape juice monthly rather than wine weekly. If you become convinced this is doctrinally wrong—a 19th-century temperance innovation rather than Christ’s institution—are you sinning by continuing the practice while working toward change?

    Sometimes the greater sin would be forcing immediate change that splits the church. The Lord’s Supper symbolizes unity; fighting about it at the table is profoundly anti-sacramental. In such cases, you might pray, “Lord, we’re about to sin again, and I’d like to ask you to bless it”—acknowledging the compromise while working systematically toward reform.

    This requires the wisdom of Hezekiah with the unclean Passover participants or David eating the showbread. Sometimes pastoral care demands accepting a lesser wrong to avoid a greater one.

    The Ditches on Either Side

    Two errors threaten the reforming pastor. The first is impatience—forcing maturation the congregation isn’t ready for, destroying the very thing you’re trying to build. The second is false piety—knowing what’s right but doing nothing about it, feeling superior while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How do you know if you’re moving too fast or too slow? First, make sure you’re moving at all.God doesn’t steer parked cars. If you’re convinced something needs to change, your first prayer should be: “Lord, we need to get out of this. I need a plan, and we need to start moving.”

    Then stick pins in the map. Set concrete goals: “I’d like us to be here by November, here by spring.” Preach sermon series that prepare the ground. Maintain forward motion while adjusting speed and direction based on congregational response.

    The Long View of Pastoral Ministry

    Mature churches aren’t built overnight. They’re the product of sustained biblical preaching, consistent sacramental practice, wise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patient reform. The pastor who tries to accomplish everything in the first year will likely accomplish nothing. The pastor who attempts nothing will guarantee failure.

    Your congregation may be drinking milk now, but with steady, strategic effort, they can develop a taste for solid food. The key lies not in choosing between truth and love, but in expressing truth through love—sometimes tender, sometimes tough, always aimed at the spiritual maturation of God’s people.

    Remember: you’re not just teaching doctrine; you’re forming disciples. You’re not just correcting errors; you’re cultivating Christlikeness. And that patient, persistent work of transformation—slow as it may seem—is perhaps the most Christ-like ministry of all.

  • 教育即门训

    朋友,今天我想和你聊一个可能会让你感到有点不舒服的话题——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可能从根本上就错了。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在教育上,孩子们却越来越迷茫?为什么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孩子们的品格却越来越令人担忧?

    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也要深刻得多:教育从来不是中性的

    就像Pastor Jeff Wright在那次访谈中说的那样——”所有的教育都是门训”。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极端,但请你耐心听我说完。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通常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让孩子们将来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这个想法本身没错,但它太浅了。

    真正的教育是在回答几个根本性问题:

    • 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 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你看,任何教育体系都在回答这些问题,只是方式不同。世俗教育系统的答案是:世界是偶然形成的,人生没有终极意义,道德是相对的,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个人幸福。

    而基督教教育的答案是: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我们被造是为了荣耀神,有绝对的道德标准,我们要按照神的心意生活。

    系统的力量

    这里有个让人清醒的事实:系统总是产生它被设计出来要产生的结果

    当我们把孩子送进一个从根本上否定神、否定绝对真理的教育系统时,我们不能指望这个系统培养出敬虔的孩子。这就像你在沙漠里种庄稼,却期待丰收一样不现实。

    而且,这种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仅仅两代人的时间,整个社会对”正常”的定义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谁能想到今天的孩子会在学校里被教导性别是流动的?

    什么是真正的门训?

    门训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在基督的lordship(主权)之下,帮助一个人全面地、完整地成长。

    想想耶稣的大使命:“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不是说传福音就够了,而是要教导他们遵守基督的一切命令。这是一个全面的、终身的学习过程。

    真正的门训包括:

    • 心灵的塑造: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品格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操练敬虔的品格
    • 知识的传授:从神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
    • 技能的培养:装备孩子在各个领域服事神

    父母:门训的主要中坚力量

    说到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理:在孩子的教育门训中,父母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圣经明确教导的。申命记6:6-7说:”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注意,这个命令是给父母的,不是给学校的,也不是给教会的。

    父母是神所设立的第一责任人

    想想看,是谁第一个拥抱你的孩子?是谁见证他们说出第一个词?是谁在他们生病时彻夜不眠?是父母。

    神把孩子交给父母,不是偶然的。祂知道父母对孩子有着最深的爱,最大的影响力,也最了解孩子的需要。

    但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父母却把这个最宝贵的责任外包了。我们以为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朋友,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无法外包的影响力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最容易模仿谁?最容易被谁影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父母。

    孩子不是通过我们说什么来学习的,而是通过观察我们做什么。当我们口里说着要爱神,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追求世界的成功上时,孩子学到了什么?当我们说圣经很重要,却从不花时间读经祷告时,孩子学到了什么?

    父母的生活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每天的门训机会

    门训不是每周一次的家庭礼拜,而是每天每时每刻的生活教导。

    • 早上起床时,你是抱怨新的一天,还是感恩神的恩典?
    • 遇到困难时,你是埋怨神,还是依靠神?
    • 与人发生冲突时,你是报复,还是饶恕?
    • 面对诱惑时,你是妥协,还是持守真理?

    这些看似平常的时刻,都是门训的黄金机会。孩子们在观察,在学习,在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父母需要首先被门训

    这里有个残酷但重要的现实:我们不能给出我们没有的东西

    如果父母自己都不清楚什么是基督教世界观,怎么能教导孩子?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与神的亲密关系,怎么能引导孩子爱神?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的属灵成长如此重要。我们不能停留在主日学的水平,我们需要持续地学习、成长、被神改变。

    当孩子看到父母认真对待信仰,持续成长时,他们会意识到:这不是小孩子的游戏,这是真实的、重要的、值得一生追求的。

    为什么说教育即门训?

    因为教育从来不只是关于知识,更是关于

    你爱什么,你就会把什么教给孩子。如果你爱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你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些价值观传给孩子。如果你爱基督,你就会把对基督的爱传给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教育和门训分开。每一堂课,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决定,都在向孩子传递信息: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

    一个关于生态系统的比喻

    想象一下,人的成长就像植物的生长。植物需要合适的土壤、阳光、水分才能茁壮成长。如果环境不对,再好的种子也会枯萎。

    孩子也是一样。他们需要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才能健康成长。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 家庭是土壤 —— 最基础、最重要的环境,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根基
    • 父母是园丁 —— 负责日常的浇灌、修剪、保护
    • 教会是阳光 —— 提供属灵的营养和温暖
    • 学校是肥料 —— 补充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 社区是围墙 —— 提供保护和支持

    但请注意这个比喻的重点:园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再好的阳光、肥料、围墙,都不能代替园丁的细心照料。

    同样,无论教会多么优秀,学校多么专业,社区多么友善,都不能替代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核心作用。

    父母是协调者和守护者

    在这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父母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协调者和守护者

    作为协调者,父母要确保家庭、教会、学校的教导是一致的,不会让孩子接收到互相矛盾的信息。

    作为守护者,父母要保护孩子免受有害思想的侵蚀,要有智慧地筛选外界的影响。

    这需要父母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不能简单地把孩子送到基督教学校就以为万事大吉,而要持续关注、沟通、引导。

    面对现实的勇气

    我知道,这样说可能会让一些人不舒服。特别是那些孩子已经在公立学校的家长。

    但请理解,我不是在指责任何人。我们都是在有限的认知和条件下做出最好的选择。关键是,当我们看到更好的选择时,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改变?

    这需要institutional bravery(制度性勇气)——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愿意为了孩子的益处,挑战现有的制度安排。

    不是万能药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另一个极端:以为选择了基督教教育就万事大吉了。

    正如访谈中提到的,即使是家庭教育也不是万能药。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和目标。如果我们的目标仍然是让孩子”成功”(按世界的标准),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教育方式,都不会产生我们想要的结果。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诚实地面对现实。承认我们的教育选择有属灵的后果。

    其次,重新定义成功。不要让世界告诉你什么是成功的人生。在神的眼中,成功就是忠心地按照祂的心意生活。

    父母要承担起首要责任

    然后,父母要回到神设立的位置上。这意味着:

    1. 接受神给父母的权柄和责任 不要把责任推给学校或教会。孩子是神托付给你的产业,你要为他们的属灵状况负责。

    2. 建立家庭的属灵氛围

    • 建立每日的家庭祷告时间
    • 在餐桌上讨论神的话语
    • 让圣经成为解决问题的标准
    • 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样式

    3. 选择合适的教育环境 这可能意味着:

    • 选择基督教学校,但要确保家庭和学校的教导一致
    • 开始家庭教育,完全掌控孩子的教育内容
    • 即使选择公立学校,也要在家里建立强有力的基督教教育环境
    • 积极参与教会的儿童和青少年事工

    4. 持续学习和成长 父母要比孩子更认真地学习圣经,更深地认识神。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孩子面前有属灵的权威。

    5. 寻求支持和帮助 与其他有相同异象的父母建立联系,互相鼓励,分享经验。参加父母培训课程,阅读优秀的教养书籍。

    不要被世界的标准绑架

    记住,我们不是在为孩子的大学入学考试做准备,我们是在为他们的永恒做准备。

    当其他父母忙着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时,你可能在教导孩子如何祷告。 当其他父母以孩子的成绩为荣时,你可能在为孩子的品格感到骄傲。 当其他父母推孩子进名校时,你可能在帮助孩子寻求神的心意。

    这需要勇气,因为你会显得”不合群”。但请记住,我们的标准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神的国度。

    从小事开始

    不要觉得这太艰难而放弃。从小事开始:

    • 每天晚上为孩子祷告
    • 每周一次的家庭读经时间
    • 在孩子面前为困难祷告,而不是抱怨
    • 向孩子道歉,教导他们饶恕
    • 在日常生活中指出神的作为

    最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眼光。我们不是在培养考试机器,我们是在培养神国的工人。

    给牧者的话

    作为牧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会众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帮助父母认识到他们在孩子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这不只是家长的事,这是教会的事。但我们必须明确:教会的角色是支持和装备父母,而不是替代父母。

    我们需要:

    1. 教导圣经的教育观和父母责任

    • 定期讲道关于家庭教育的圣经原则
    • 帮助父母明白申命记6章的深刻含义
    • 强调父母在门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装备父母承担门训责任

    • 开设父母培训课程
    • 提供实用的家庭门训资源
    • 邀请有经验的父母分享见证

    3. 支持那些选择基督教教育的家庭

    • 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经济压力
    • 在祷告和实际行动上支持他们
    • 帮助他们看到这种投资的永恒价值

    4. 为那些在公立学校系统中的孩子提供强有力的补充

    • 强化主日学和青少年事工
    • 帮助这些孩子建立基督教世界观
    • 与父母配合,确保孩子得到一致的教导

    5. 在教会中建立门训文化

    • 让年长的父母指导年轻的父母
    • 建立小组,让有相同异象的家庭互相支持
    • 定期分享成功的门训见证

    6. 挑战父母走出舒适区 许多父母需要听到温柔但清晰的挑战:你们真的在履行神给你们的责任吗?还是把责任推给了别人?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让父母内疚,而是让他们明白神给他们的特权和能力。神没有让父母独自承担这个责任,祂应许与我们同在。

    结语

    朋友,我们生活在一个关键的时刻。文化正在快速变化,我们的孩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能再假装教育是中性的,也不能再推卸父母的责任。

    教育即门训,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事实。问题是:我们要让谁来门训我们的孩子?是我们这些爱他们、了解他们、为他们祷告的父母,还是那些不认识神、甚至敌对神的陌生人?

    神把孩子交给我们,不是偶然的。祂知道我们爱孩子,祂也知道我们有能力(靠着祂的恩典)培养他们。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接受这个呼召,承担这个责任?

    是的,这很不容易。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里,我们习惯了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但孩子的属灵成长不是可以外包的专业服务,这是父母神圣的呼召。

    这需要我们:

    • 重新安排优先次序,把孩子的属灵成长放在首位
    • 谦卑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和成长
    • 勇敢地做出与世界不同的选择
    • 耐心地进行长期的投资,而不追求短期的成果

    但这也是无比宝贵的特权。想象一下,你有机会在一个不朽的灵魂上留下永恒的印记。你有机会把神的爱和真理传递给下一代。你有机会看着一个小生命在神的恩典中成长,成为祂荣耀的见证。

    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投入我们的生命呢?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基督是主,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代中站立得住,那么我们就必须回到神给父母的位置上,认真对待这个责任。

    愿神给我们智慧和勇气,在这个时代忠心地培养敬虔的后代。愿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说:”我要称颂耶和华,因祂用厚恩待我;我的父母从小就教导我敬畏祂的名。”

    这是我们的呼召,这是我们的特权,这是我们的责任。

    愿神帮助我们,不要辜负祂的托付。

    阿们。

  • 再思五大唯独:当唯独变为独自

    在改革宗神学的历史长河中,有五面旗帜曾经高高飘扬,它们如号角般响彻整个欧洲,将无数灵魂从中世纪的黑暗中唤醒。然而,五百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五面旗帜时,却发现它们已经悄然褪色,不是因为时间的侵蚀,而是因为我们对它们的误解。

    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个曾经意味着”唯独”的拉丁词”sola”,在我们这个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竟然被理解成了英语的”solo”——独自。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游戏,而是一场关乎灵魂的悲剧。

    从团契到孤独: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想象一下早期基督徒的生活:他们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掰饼,祈祷。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掰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何等简单,何等美好!没有复杂的神学体系,没有繁琐的教条,只有最朴实的信仰:读圣经,敬拜神,彼此相爱。这就是”基督里的简单”。

    然而,当”唯独”变成”独自”时,这幅美好的图画就支离破碎了。基督徒不再是一个团契,而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属灵体验”。

    五个唯独的悲剧性蜕变

    让我们痛心地看看这五个唯独是如何被扭曲的:

    从”唯独基督”到”独自基督”

    原意: 救恩唯独靠基督,不是靠基督加上圣礼、善行或任何其他中保。 扭曲: “只有我和耶稣”——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灵性,将基督变成了私人的救主,忽略了祂作为教会的头、万民的王的身份。

    这种扭曲催生了无数的”独行侠基督徒”,他们拒绝教会的权威,拒绝团契的约束,声称只要有耶稣就够了。但这样的基督是一个被阉割的基督,是一个失去了王权的基督。

    从”唯独恩典”到”独自恩典”

    原意: 救恩完全是神的恩典,不是恩典与人的功德的混合。 扭曲: 狭隘的宗派恩典——”我们得救了,他们没有”,将恩典变成了某个群体的专利。

    这种扭曲使得恩典失去了它的普世性,不再是神对整个受造界的善意,而是某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恩典不再是河流,而是变成了被围起来的水池。

    从”唯独信心”到”独自信心”

    原意: 我们因信称义,不是因信加上行为。 扭曲: “当我祷告的时候”——将信心简化为某个时刻的决定,某次祷告的经历。

    这种扭曲使得信心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不再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信靠,而是变成了一次性的”保险单”。许多人以为念了决志祷告就万事大吉,却不知道真正的信心是一生的征程。

    从”唯独圣经”到”独自圣经”

    原意: 圣经是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不需要教会传统或教皇权威的补充。 扭曲: “只有我和我的圣经”——拒绝历代圣徒的智慧,拒绝教会的教导权威。

    这种扭曲催生了无数的”业余神学家”,他们以为只要有圣经在手,就可以随意解释,不需要任何帮助。结果是异端满天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教皇。

    从”唯独荣耀神”到”独自荣耀神”

    原意: 一切都是为了神的荣耀,不是为了人的荣耀。 扭曲: “神因为拯救我而得荣耀”——将神的荣耀局限在个人的得救经历上。

    这种扭曲使得神的荣耀变得狭隘,不再涵盖整个受造界,而是局限在某些”属灵”的事情上。仿佛神只在教会里得荣耀,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就缺席了。

    孤独的代价

    当”唯独”变成”独自”时,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

    我们失去了团契的温暖,失去了传统的智慧,失去了权威的指引,失去了使命的广阔,失去了信仰的深度。我们得到的是什么?一个支离破碎的基督教,一群孤独的信徒,一个被限制在个人经历中的神。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基督徒如此容易跌倒,如此容易被世界同化。因为他们没有深深扎根在信仰的土壤中,没有被教会的团契所滋养,没有被历代圣徒的智慧所喂养。他们像风中的芦苇,随风摇摆。

    回归的道路:五个”全部”

    要医治这种扭曲,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五个全部”:

    Totus Christus(全部基督)

    基督不是我们的私人救主,而是教会的头,是万民的王。祂的救赎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不是属灵的,而是全方位的。当我们说”全部基督”时,我们是在说:基督和祂的全体子民。

    Tota Gratia(全部恩典)

    恩典不是狭隘的宗派特权,而是神对整个受造界的善意。能够存在就是恩典,能够呼吸就是恩典,能够认识神更是恩典。恩典不是稀缺资源,而是丰富的河流。

    Tota Fide(全部信心)

    信心不是某个时刻的决定,而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信靠。从始至终,我们都是因信而活。信心不是一次性的药丸,而是每日的粮食。

    Tota Scriptura(全部圣经)

    圣经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不对立旧约与新约,不对立律法与恩典。整本圣经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神的救赎计划。

    Tota Gloria(全部荣耀)

    神的荣耀不局限在教会里,而是遍及整个受造界。正如凯伯尔所说:”一寸土地都不能例外”。万事都是为了神的荣耀,或者说:基督统管一切生活。

    基督的全面主权

    这五个”全部”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是:基督是万有的主

    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基督得这一部分,魔鬼得那一部分。也不可能基督拿走祂的份额,亚里士多德拿走他的份额。即使是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比如思维定律——也属于基督,因为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是基督的财产。

    这不是狂热的宗教主义,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如果基督真的是创造主,如果祂真的是万有的主,那么就没有任何领域可以宣称独立于祂的主权。

    简单的力量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回到了那个原初的简单:基督是主。

    这个宣告如此简单,连孩子都能理解;这个宣告如此深刻,连最伟大的神学家都无法穷尽。这就是真理的特征:简单到愚人都能明白,深刻到智者都无法参透。

    撒但用诡计诱惑了夏娃,这与”基督里的简单”形成了对比。罪总是复杂的,总是需要各种合理化,总是需要纠结的解释。但义是简单的,就像早期基督徒的生活一样简单。

    回家的路

    “所以无论谁,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或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现今的事,或将来的事,全是你们的,并且你们是基督的,基督又是神的。”

    这就是我们要回归的地方。不是孤独的”我和我的耶稣”,而是丰富的”万有全是我们的”。不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而是广阔的宇宙视野。

    当”唯独”重新变成”唯独”,而不是”独自”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一个伟大故事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在追求个人的属灵体验,而是在参与神的救赎计划。我们不是在保卫一个小小的宗教角落,而是在宣告基督对整个宇宙的主权。

    这就是改革宗神学的真正要义:不是要为神争取一块地盘,而是要宣告神已经拥有全部。不是要让基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是要让生活的全部都顺服基督。

    愿神救我们脱离一切形式的个人主义,愿神救我们脱离孤独的信仰。因为基督是万有的主,我们是祂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彼此相属,万有都是我们的。

    当唯独重新变成唯独,而不是独自时,我们就回家了。

  • 从箴言书看金钱的智慧

    在这个人人都想快速致富的时代,古老的《箴言书》却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截然不同的财富哲学。它不承诺你一夜暴富,也不教你如何逃避责任,相反,它要求你直面金钱管理中最朴素也最困难的真理。

    锯屑满地的智慧

    “没有牛的地方,牛槽虽然干净,但土产丰盛都因牛力多得。”(箴言14:4)

    这句话可能是整本《箴言书》中最被误用的经文之一。很多人用它为自己的懒散和混乱辩护,但真正的含义却恰恰相反——它在警告我们不要成为”错误的洁癖者”。

    想象一个学生,他相信好成绩的秘诀在于整理笔记本、削铅笔、按颜色分类文件夹。当一切都井井有条时,保持这种状态的最好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但真正的好成绩来自”牛的力量”——实际的学习、思考和努力。

    财富创造也是如此。真正的工作坊里应该有锯屑,但这不应该是去年的锯屑——应该永远有新的锯屑。这意味着持续的生产活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混乱。

    关键是要区分”工作的空间”和”凌乱的空间”。前者是有生产力的忙碌,后者只是无序的堆积。

    债务与自由

    《箴言书》对债务问题有着极其实用的建议:”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你那里若有,不可对邻舍说:去吧,明天再来,我必给你。”(箴言3:27-28)

    这里的智慧在于认识到债务管理的心理学层面。许多小企业主陷入这样的陷阱:面对供应商60天的过期账单和周五必须支付的工资,他们选择先付工资,因为”下周会有奇迹发生”。

    但奇迹很少发生。60天的账单变成90天,90天变成120天,很快,一个小企业就陷入了严重的麻烦。

    原则很简单:有钱的时候,最老的账单优先。没钱的时候,债务人应该主动联系债权人,而不是被动等待。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智慧的体现。

    担保:现代版的奴隶制

    如果说《箴言书》对某个财务话题特别愤怒,那就是为他人担保。书中四次明确警告我们”不要这样做”,这种重复的强调在圣经中并不常见。

    “为外人作保的,必受亏损;恨恶击掌的,却得安稳。”(箴言11:15)

    现代的担保形式可能是为朋友的车贷签字,或者为孩子的学生贷款背书。《箴言书》的立场极其明确:如果你已经陷入这种困境,”要急速解脱,如鹿脱离猎户的手,如鸟脱离捕鸟人的手。”(箴言6:5)

    唯一的例外是父母为子女担保,但前提是父母已经在心里把这笔钱当作礼物送出去了。换句话说,只有当你完全承担得起损失时,才可以考虑担保。

    这个原则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理:”富户管辖穷人,欠债的是债主的仆人。”(箴言22:7)担保使你成为”二手借贷人”,你承担了债务的所有风险,却没有享受借贷的任何好处。

    快钱的诅咒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致富计划”泛滥的时代。从加密货币到多层次营销,从彩票到投机股票,每个人都在寻找快速发财的捷径。

    但《箴言书》对此毫不留情:”起初速得的产业,终久却不为福。”(箴言20:21)简单来说: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那些不明白财富如何快速到来的人,也不会理解它如何快速消失。即使是通过继承获得的诚实财富,如果没有相应的智慧和纪律,也很难保持。

    “虚浮的财富必减少,勤劳积蓄的必加增。”(箴言13:11)真正持久的财富来自稳定的劳动和积累,而不是投机和侥幸。

    管家职分的艺术

    《箴言书》对财富管理有一个看似矛盾的教导:”要详细知道你羊群的景况,留心料理你的牛群;因为货财不能永存,冠冕也不能存到万代。”(箴言27:23-24)

    这很有趣:我们要仔细管理财富,正是因为财富不能永存。这不是物质主义,而是管家职分——认识到我们只是暂时的管理者,而不是永久的拥有者。

    这种态度要求我们既要勤奋又要超脱,既要精明又要慷慨。我们要像管理别人的财产一样管理自己的财富,因为从终极意义上说,这正是事实。

    代际责任的平衡

    “善人给子孙遗留产业,罪人为义人积存资财。”(箴言13:22)

    这节经文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好人应该为后代留下产业。但这不意味着父母应该为不成器的孩子无限制地积累财富。

    “智慧的仆人必管辖贻羞的儿子,又在众子中同分产业。”(箴言17:2)有时候,勤奋的仆人会比懒惰的儿子更有资格获得继承权。

    这种平衡要求父母既要负责任地积累财富,又要培养子女的品格和工作能力。同时,子女不能简单地等待继承,而必须证明自己配得信任。

    终极的审计

    最终,《箴言书》将所有的财富问题都放在永恒的视角下:”发怒的日子,资财无益,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箴言11:4)

    在神的审判台前,所有的金银财宝都会熔化流淌。唯一能够拯救我们的是义,而基督的义是唯一够格的义。

    这不是说财富本身是邪恶的,而是说财富必须服务于更高的目的。恶人的财富带着咒诅,但义人的财富蒙受祝福。”耶和华的咒诅在恶人的家中,他却赐福与义人的居所。”(箴言3:33)

    实用的超越性

    《箴言书》的财富智慧之所以如此有力,是因为它将极其实用的建议与深刻的属灵洞察结合在一起。它不会告诉你如何快速致富,但会教你如何明智地管理神托付给你的一切。

    它要求我们既要勤奋工作又要慷慨给予,既要谨慎投资又要乐于助人,既要为未来规划又要活在当下。这种平衡不是妥协,而是智慧。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陷阱的财务世界里,《箴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可靠的地图。它不承诺容易的道路,但保证正确的方向。正如经文所说:”通达人的道路平坦,违背道德的人道路崎岖。”(箴言13:15)

    选择权在我们手中:是追求快速的财富和容易的解决方案,还是走上需要纪律、诚实和耐心的道路?《箴言书》清楚地告诉我们哪条路通向真正的繁荣,哪条路通向毁灭。

    在金钱的问题上,如同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智慧永远胜过聪明,品格永远重于财富。

  • 在应许与政治之间:重新审视基督教对以色列的立场

    当参议员泰德·克鲁兹与塔克·卡尔森就支持以色列的神学基础展开辩论时,他们触及了当代基督教最敏感也最被误解的议题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讨论,更是一场关于圣经解释、教会身份和末世论的深层神学较量。

    超越政治的神学问题

    首先必须澄清的是,这场辩论的核心不在于地缘政治立场,而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圣经中神对以色列的应许。当克鲁兹引用创世记中”祝福以色列的必蒙祝福”这一经文时,他实际上是在做一个重大的神学声明:现代以色列国就是圣经中应许的直接继承者。

    但这种简单的等同是有问题的。塔克·卡尔森的质疑——尽管带有明显的挑衅性——指向了一个关键点:我们如何定义”以色列”?是指一个民族、一个神学概念,还是一个现代政治实体?

    改革宗的平衡智慧

    改革宗传统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致和平衡的视角。这个立场既不是完全的”替代神学”,也不是简单的时代论锡安主义。

    首先,改革宗神学坚持教会是新约的以色列。 这不是”替代”,而是”完全绽放”。正如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将原本给以色列在迦南地的应许扩展到整个地球上的教会,神的应许通过基督得到了完全和扩展,而不是被取代。

    其次,这种立场并不否认犹太人的特殊地位。 罗马书11章清楚地预言,那些因不信而被”折断”的犹太人将来要被”重新接上”橄榄树。这意味着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在神的救赎计划中仍有特殊的角色要扮演。

    区分民族与政治实体

    这里的关键区别是:支持犹太人作为神选民的特殊地位,与无条件支持现代以色列国的所有政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当克鲁兹声称基督徒”被命令支持以色列政府”时,他犯了一个类别错误。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在旧约时代,你可以祝福以色列民族而不支持玛拿西王的政府,也可以祝福以色列民族而支持约西亚王的政府。民族的身份与其政治领导层是可以分离的。

    历史的连续性问题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历史连续性。如果我们说1948年建立的现代以色列国就是圣经应许的直接实现,那么我们必须回答:1948年之前的近两千年里,这些应许是如何实现的?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是否也包含在这个应许中?

    时代论的回答往往是将这段历史视为”插入的时代”,但这种解释在神学上是有问题的。它暗示神的计划可以被”暂停”,这与神的不变性和主权相冲突。

    避免两个极端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避免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是完全的替代神学,认为教会完全取代了以色列,犹太人不再有任何特殊地位。这种观点忽视了罗马书11章的清楚教导,也违背了神对亚伯拉罕的不变应许。

    第二个极端是现代时代论锡安主义,将现代以色列国与圣经中的以色列完全等同,要求基督徒无条件支持其所有政策。这种观点混淆了神学应许与政治现实,也可能导致道德上的盲点。

    历史改革宗的一贯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相信犹太人将来的归信并不是什么新发明或政治产物。从宗教改革开始,改革宗的神学家们就一直持有这种观点。这是基于对圣经的仔细研读,特别是罗马书11章的教导,而不是对现代政治发展的回应。

    这种立场与”世俗的自由主义战后共识”无关,而是源于”历史改革宗神学”的深厚传统。它既维护了神对犹太人不变的应许,又避免了将神学与特定政治议程混淆。

    实践的含义

    这种平衡的神学立场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

    1. 我们应该为犹太人的救恩祷告,因为神应许他们将来的归信。
    2. 我们可以支持以色列作为犹太人家园的存在权,但这不等于盲目支持其所有政策。
    3. 我们应该根据正义、怜悯和公平的圣经原则来评判具体的政治行为,而不是根据民族身份给予道德豁免。
    4. 我们必须记住教会的普世性质,避免让对任何特定民族的关注损害福音的普世使命。

    结语:智慧的平衡

    在一个极化的世界里,保持神学的细致和平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既不能因为政治正确而忽视神对犹太人的特殊应许,也不能因为神学偏见而将现代政治实体神圣化。

    真正的改革宗立场要求我们既坚持圣经的权威,又运用智慧来区分神学真理与政治现实。在应许与政治之间,在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之间,在特殊的呼召与普世的使命之间,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圣经的智慧。

    正如评论者所说,这个立场”与现代政治无关,而与历史改革宗神学有关”。在一个充满噪音的世界里,让我们回归圣经,用神的话语而不是政治立场来塑造我们的神学理解。

  • 从“妓女喇哈”“收生婆”谈谈道德投机主义-接着第九诫

    • “你们不可偷盗,不可欺骗,也不可彼此说谎”(利19:11)
    • “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箴12:22)
    •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太5:37)
    • 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出20:16)

    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当现代基督徒面临道德冲突时,他们往往会像淘金者一样在圣经中寻找支持自己立场的”金块”。喇合和希伯来收生婆的故事就是这样的”金矿”——被无数人挖掘、提炼,最终打造成为自己撒谎行为的”道德金牌”。然而,这种理解方法的问题不在于它太过简单,而在于它太过方便。

    解经原则:描述不等于处方

    圣(Great Book)经的描述性记录不等同于规范性教导。这个原则简单到连小学生都能理解,却复杂到让一些教授争论不休。

    当记录大卫有多个妻子时,我们不会因此鼓励一夫多妻制;当记录所罗门拜偶像时,我们不会因此认为偶像崇拜是可以接受的。但奇怪的是,当谈到喇合和收生婆的撒谎时,许多人突然忘记了这个基本原则,仿佛选择性失忆是基督徒的专利技能。

    记录≠认可

    这个等式的失效,往往发生在我们最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的时候。人性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总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合适的解释框架。

    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神学上的平衡木

    改革宗神学强调神的绝对主权,这意味着即使通过人的有罪行为,神也能成就祂的旨意。但这个深刻的神学真理却被一些人扭曲成了道德相对主义的护身符。

    神能使用≠神认可

    是的,神使用了喇合的撒谎来拯救以色列的探子,就像祂使用法老的刚硬来显明自己的荣耀一样。但如果我们因此认为撒谎是可以接受的,那我们是否也应该认可法老的刚硬呢?这种逻辑的荒谬性不言而喻,除非你的目标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祂的主权意味着祂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故意制造更多的”腐朽”供祂使用。这就像一个孩子把房间弄得一团糟,然后理直气壮地说:”反正妈妈会收拾的。”

    第九诫命:不可作假见证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这条诫命的重点不在于技术性的定义撒谎,而在于禁止一切形式的欺骗和不诚实。《威斯敏斯特大要理问答》对此有详细阐述:这条诫命要求我们”维护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以及我们自己和邻舍的好名声”。

    诫命的积极性质

    诫命不仅是消极的禁令,更是积极的要求。第九诫命不仅禁止撒谎,更要求我们积极地说真话,维护真理。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没有撒谎”,而要努力成为真理的见证人。

    当我们用喇合的例子为撒谎辩护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消极的例外来否定积极的原则。这就像用急诊室的特殊情况来否定日常的健康生活方式——逻辑上站不住脚,道德上更是可疑。

    现代人的道德投机主义

    选择性解经的艺术

    现代人在道德问题上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灵活性”。他们可以在同一段经文中既看到G的恩典,又看到人的自由意志;既看到神的主权,又看到人的责任。但这种神学上的”量子叠加态”往往只在对自己有利的时候才会坍缩成确定的结论。

    当需要为撒谎辩护时,喇合就成了”信心的榜样”;当需要强调诚实时,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就成了”警戒的例子”。这种解经方法的唯一一致性就是它的不一致性。

    “情境伦理”的诱惑

    一些人用喇合的例子来支持”情境伦理”——即认为道德标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甚至很”现实”,但它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谁来决定什么情况下撒谎是可以接受的?

    在实践中,”情境伦理”往往退化为”方便伦理”——什么方便就做什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情况是”特殊”的,自己的撒谎是”必要”的。结果是一个充满”特殊情况”的普通世界,一个充满”必要撒谎”的不诚实社会。

    喇合:信心的榜样还是撒谎的借口?

    希伯来书11:31称赞喇合是因为她的信心,雅各书2:25称赞她是因为她的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处都没有特别称赞她的撒谎。称赞的是她的信心和她保护瘫子的行为,而不是她达成这个目标的具体方法。她作为一个外邦女子,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不一定使她知道完全的旨意,更何况那个时候以色列也不具备完全的启示,所以她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不值得完全的赞扬和效法除了他对上帝的有限认识外。

    这就像称赞一个士兵的勇气和爱国心,但不必称赞他在战场上犯下的每一个错误。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其中可能既有值得称赞的元素,也有需要宽恕的部分。

    恩典不等于认可

    G使用喇合,甚至将她纳入ye su的家谱,这是恩典的彰显,不是对撒谎的认可。恩典的本质是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TA就爱了我们,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继续犯Sin罪以显明恩典的丰富。

    保罗在罗马书6:1明确反对这种逻辑:”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如果我们用恩典来为撒谎辩护,我们实际上是在侮辱这恩典。

    收生婆的”神圣不服从”

    希伯来收生婆的故事确实涉及对不义权威的抵抗。她们拒绝执行法老杀害无辜婴儿的命令,这是完全正确的。问题在于她们在抵抗时使用的方法。

    抵抗的正当性≠方法的完美性

    我们可以称赞收生婆抵抗的勇气,同时承认她们的方法可能不够完美。这不是道德上的双重标准,而是对复杂现实的成熟认识。

    “厚待”意味着什么?

    出埃及记1:20说神”厚待”了收生婆。一些人将此解释为神对她们撒谎的认可,但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化。是因为她们拯救生命的行为而厚待她们,而不是因为她们撒谎的方法。

    这就像一个医生违反医院规定偷偷为穷人治病,院长可能会因为他的善行而不追究他的违规,但这不意味着院长认可违反规定本身。

    现代应用:道德勇气vs道德便利

    真正的道德勇气

    真正的道德勇气不是寻找撒谎的借口,而是在困难情况下坚持真理。这可能意味着:

    • 承认错误而不是掩盖
    • 说出不受欢迎的真相
    • 在不利的情况下保持诚实

    道德便利的伪装

    当我们用喇合和收生婆的例子为日常的小谎言辩护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极端情况为平常的道德软弱寻找借口。这就像用战时的紧急状态法来为平时的违法行为辩护一样荒谬。

    问题的核心:

    • 你的撒谎真的是为了拯救生命吗?
    • 还是只是为了避免尴尬?
    • 你的”道德困境”真的需要撒谎来解决吗?
    • 还是你只是选择了最容易的出路?

    恩典与圣洁

    恩典的真正含义

    恩典不是对罪恶的放纵,而是给我们力量去过圣洁生活。恩典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供达到标准的能力。

    当我们用恩典为撒谎辩护时,我们误解了恩典的本质。恩典是为了让我们不再需要撒谎,而不是让我们可以更舒服地撒谎。

    诫命显明我们需要救赎

    诚实这个问题上,这意味着:

    • 承认我们都有撒谎的倾向和行为(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故意还是无意,知道还是不知道)
    • 努力减少撒谎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 寻求祂的帮助来增强我们的诚实
    • 不用特殊情况为一般的软弱辩护

    真正的智慧不是学会如何为撒谎找到神学依据,而是学会如何在困难的情况下保持诚实。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勇气和依靠神的力量,但这正是成熟基督徒应该追求的。

    当我们面临道德困境时,与其问”我可以撒谎吗?”不如问”我如何能在这种情况下作真理的仆人?”前者寻求的是最低标准,后者追求的是最高目标。

    最后的讽刺是:那些最热衷于用喇合和收生婆为撒谎辩护的人,往往是那些最不太可能面临生死攸关道德困境的人。他们用英雄的例外为懦夫的常规寻找借口,用别人的极端情况为自己的平庸行为作掩护。

    真正的信心不是寻找撒谎的神学依据,而是相信诚实的神会为诚实的人开路。这条路可能更难走,但它通向的是真正的自由——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什么谎言的自由。

    在一个充满欺骗的世界里,我们最大的见证可能不是我们多么会讲道,而是我们多么值得信任。而信任,从来不是建立在巧妙的神学论证上,而是建立在持续一致的诚实行为上。

  • 当踢球遇上下雨

    “如果下雨,还踢球吗?” 

    “踢!”

    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仿佛雨水不过是足球比赛的调味料。然而,当这群小小运动员自发地为天气求&告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童真的可爱,更是古典教育理念在当代的生动实践——让孩子在户外自然中学会敬畏,在”玩耍”中认识造物主。

    消逝的童年:从室内到户外的教育革命

    尼尔·波兹曼在《消逝的童年》中敏锐地指出,现代社会正在系统性地剥夺儿童的童年体验。电子屏幕、人工玩具、密闭空间——这些看似先进的文明产物,实际上在无声地窄化着孩子们的感知世界。

    古典教育的反击是朴素而激进的:让孩子回到上帝的第一课堂——大自然。

    在农庄的草坪上,孩子们不需要说明书就知道如何在帐篷间穿梭,如何让滑梯成为他们的城堡。这种本能的游戏智慧,正是几千年来人类儿童共有的天赋,是任何精心设计的室内游乐设施都无法替代的原始活力。

    天父世界

    当太阳被云朵遮挡,孩子们欢呼着涌向草地,并不自觉地唱起”这是天父世界”的诗歌时,我们看到了古典基督教教育的核心要义在起作用:自然不仅是游戏场所,更是神学启示的载体。

    这种体验远比任何课堂讲授都来得深刻。孩子们通过身体感受炎热与清凉,通过眼睛观察云朵的变幻,通过歌声表达内心的感恩——他们正在用全人去认识那位”使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的上%di帝。

    古典教育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头脑的独角戏,而是身心灵的协奏曲。当孩子在自然中体验到自己的渺小与依赖时,他们学到的谦卑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加真实可信。

    在不确定中学会交托

    雨云聚集,孩子们面临是否继续踢球的选择。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这是关于代理权(agency)的教育。孩子们学会为自己的处境向上帝祈求,这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摆布。

    其次,这是关于信心的操练。当其中一个孩子表示”觉得没有用”时,我们看到了信仰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怀疑与挣扎。这种真实的神学困惑,比虚假的一致表态更有教育价值。

    最后,这是关于上SD帝主权的体验课。当雨水如期而至,又在十分钟后戛然而止时,孩子们在身体层面感受到了”天父的时间表”。这种体验式神学比任何系统神学教科书都更能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敬畏的种子。

    雨中踢球

    让孩子们在雨中奔跑,这个决定包含着古典教育对身体的独特理解。

    身体不是灵魂的监牢,而是创造的杰作。现代教育往往将体育活动视为学术学习的附属品,或者纯粹的娱乐消遣。古典基督教教育则认为,身体的操练本身就是属灵的行为——它培养坚韧、勇气、团队精神,以及对造物主创造之美的直接体验。

    雨水打在脸上的感觉、泥土混合着青草的气味、伙伴们在水花中的欢笑声——这些感官体验构成了孩子们对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认知。正如C.S.路易斯所说,我们通过身体体验到的美好,正是天TG国荣美的预尝。

    自然玩具vs人工玩具:创造力的源泉

    古典教育强调让孩子玩”自然的玩具”,这个看似复古的主张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认知科学智慧。

    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培养适应能力。山水花草树木没有固定的”玩法”,每一次互动都是独特的创造过程。一根树枝可以是剑、是画笔、是指挥棒,这种开放性刺激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可预测性培养应变能力。天气的变化、地形的起伏、昆虫的出现——自然环境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教会孩子在变化中保持冷静,在挑战中寻找机会。

    真实性培养判断能力。人工玩具往往有明确的对错标准,而自然环境中的”游戏规则”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和理解。这种探索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决策智慧。

    掌控与依靠:现代性的古典解药

    当孩子们在户外玩耍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己无法掌控的因素:突如其来的雨水、变幻莫测的云朵、不听话的足球。这些”挫折”实际上是珍贵的教育资源。

    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幻觉是”完全掌控”。我们生活在空调房间里,按下开关就有光明,打开水龙头就有清水。这种便利在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危险的全能感——仿佛人类可以控制一切,无需依靠任何超越性的力量。

    古典教育通过自然体验来”去魅”这种现代幻觉。当孩子们体验到自己对天气的无能为力时,他们学会了谦卑;当他们看到祷告后雨水停止时,他们体验到了依靠的甘甜。这种张力——掌控与依靠、努力与交托——正是成熟基JT督徒品格的核心要素。

    共同体验:在自然中建立团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户外活动都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一起祷DG告、一起欢呼、一起在雨中奔跑。这种共同体验的价值不可低估。

    团契经验的意义在于,它让孩子们体验到信仰的群体性质。基JT督教从来不是个人主义的宗教,而是关于共同体的信仰。当孩子们一起经历上帝的恩典时,他们学会了分享喜乐、共担忧虑、彼此鼓励。

    自然环境为这种团契提供了理想的舞台。没有等级制度、没有人工障碍,每个孩子都能以最真实的方式参与其中。那个对祷告表示怀疑的孩子,并没有被排斥或批评,而是被包容在群体的体验中,通过看到和感受来慢慢理解信仰的奥秘。

    教育者的角色: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在这些户外体验中,成人教育者的角色值得深思。他们既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全权指挥官,而是智慧的引导者——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建议(”我们为此祷告吧”),在必要的时候设定界限(让孩子们避雨),但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去学习。

    这种教育哲学体现了古典教育对人性的基本信任:孩子们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欲望,教育者的任务是创造条件、提供引导,而不是替代他们的思考和体验。

    身体发育与品格塑造的统一

    古典教育从不将身体锻炼与品格培养割裂开来。在户外运动中,孩子们同时得到了身体和品格的双重滋养:

    体力的增强带来意志的坚韧。在炎热中坚持、在雨水中奔跑,这些身体的挑战同时也是意志力的训练。

    团队运动培养合作精神。足球不是个人秀,需要配合、需要牺牲、需要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面对不确定性培养信心。天气的变化教会孩子们,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但这不意味着恐惧和退缩,而是学会在不确定中保持信心和喜乐。

    反思:现代教育的盲点

    这些朴素的户外体验,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几个严重盲点:

    过度依赖人工环境导致孩子们与自然世界脱节,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智慧和环境敏感性。

    过分强调认知学习而忽视身体体验,造成了头脑发达但身心分离的”残缺”发展。

    回避不确定性和挫折的保护主义教育,培养出了脆弱而缺乏韧性的一代。

    世俗化的教育理念切断了教育与超越性的联系,让学习变成了纯粹的技能训练而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重新发现”玩耍”的神圣性

    当我们说孩子们在与上帝”玩耍”时,这绝不是对神圣的轻慢,而是对童年天真的珍视。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玩耍与敬JG拜、学习与喜乐、身体与灵魂,本来就是统一的整体。

    古典教育的智慧在于,它拒绝了现代社会对这种统一性的人为割裂。它坚持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在喜乐中学习、在敬畏中成长、在团契中建立品格。

    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雨后的草地上踢球,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歌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心情,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胜利——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在这个奇妙世界中的位置,学会与造ZW物主和受造物和谐共处。

    也许,这就是古典教育最终要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重新发现,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苦差事,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冒险;真正的敬拜从来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自然流露的感恩;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独的竞争,而是在爱中的共同建造。

    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户外的”玩耍”,都是一堂生动的神学课;每一滴雨水,都可能成为信心的催化剂;每一次奔跑,都是对生命之美的赞美诗。

    这,就是古典教育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重新发现,原来学习可以如此美好,信仰可以如此生动。

  • 教会的生死时刻:我们急需钢铁脊梁的传道人

    教会的生死时刻:我们急需钢铁脊梁的传道人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必须坦诚地告诉你们:我们正处在教会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时刻。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基于圣经和历史的清醒判断。

    一个残酷但真实的循环

    让我从一个军事格言说起:”硬汉带来好时代,好时代造就软弱的人,软弱的人带来坏时代。”

    这个循环在教会历史中一再重演,而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循环的关键节点上。

    回望那些伟大的属灵先辈——贾德逊在缅甸监狱中坚持翻译圣经,戴德生告别英国舒适生活深入中国内地,司布真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时代向数千人宣讲福音。这些人不是天生的”硬汉”,而是他们的时代塑造了他们必须具备的品格:在逼迫中的坚韧,在孤独中的忠诚,在苦难中的盼望。

    正是这些人,带来了近代宣教运动的辉煌,带来了大复兴的浪潮。福音传遍地极,教会在全世界建立。这是”好时代”。

    好时代的隐患:我们如何变得软弱

    但问题恰恰出现在好时代。当逼迫减少了,当教会被社会接受了,当我们不再需要为信仰付出生命代价时,一种微妙的变化开始发生。

    我必须诚实地承认,我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受训练的。90年代我上神学院时,最受推崇的声音是比尔·海贝尔斯、里克·华伦这些人。我们被教导的核心理念是”寻求者敏感”——先调研人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沟通方式,然后据此设计我们的敬拜和讲道。

    表面上看,这很有道理:我们要接触更多的人,要让福音更容易被接受。但实质上,这已经颠倒了次序。我们不再是让人来迎合真理,而是让真理来迎合人。

    我还记得我们整个教牧团队去参加柳溪教会会议的情景。那基本就是一个销售和营销培训会。我们带着一大堆材料回来,学会了如何包装信息,如何管理增长,如何建立品牌。虽然他们口头上说”不要只是复制我们”,但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就是要去复制。

    这就是问题所在:当传道变成了销售,当牧师变成了CEO,当教会变成了企业,我们就失去了什么是神圣呼召的概念。

    软弱人带来的坏时代:现状的严峻

    让我直言不讳:这种神学上的软弱、方法论上的妥协,已经给教会带来了深重的危机。

    看看今天的光景:神学院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设各种各样的学位项目;教会为了管理庞大的会众,增设无数的员工职位;许多根本没有神圣呼召感的人,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进入教会,成了”山羊牧人”。

    更可怕的是,当约尔·奥斯汀能够坐满整个体育馆,当卡尔·伦茨频繁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时,其他传道人开始动摇了:也许我也应该软一点?也许我也应该更”积极”一点?也许我应该少讲一些”负面”的真理?

    弟兄姊妹,这不是策略问题,这是信仰问题。当我们开始按照世界的标准来衡量成功,当我们开始用人数和影响力来证明神的祝福时,我们已经偏离了十字架的道路。

    迫在眉睫的选择:现在就是关键时刻

    但我有好消息要告诉你们:神正在兴起新一代的”硬汉”。

    今天的年轻传道人不再追捧柳溪会议或马鞍峰大会,他们去约翰·麦克阿瑟的牧者会议,去G3大会,去那些他们能听到毫不妥协的圣经教导的地方。他们不想学习如何迎合人心,他们想学习如何忠心传讲神的话语。

    这给了我极大的盼望。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紧迫:现在正是决定教会未来方向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么继续在妥协的道路上滑行,最终失去福音的能力;要么现在就回转,重新建立以圣经为中心、毫不妥协的传道人培养模式。

    提摩太后书的三重呼召:我们的行动指南

    让我们回到圣经,回到保罗在人生最后时刻对提摩太的嘱咐。提摩太后书第四章给了我们三个不可妥协的原则:

    第一,恢复神圣的庄严感

    “我在神面前,并在将来审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稣面前,凭着他的显现和他的国度嘱咐你:务要传道!”

    请注意这个语气的严肃性。保罗和提摩太有着最亲密的关系——他称提摩太为”亲爱的儿子”,他们一起流过泪,一起事奉过。但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保罗不是以朋友的身份说话,不是以属灵父亲的身份建议,而是以神的使徒的身份庄严地嘱咐。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必须恢复传道职分的神圣感。这不是一个职业选择,不是一个人生规划,这是在全能神面前的庄严托付。就像军官佩戴徽章时,即使是亲生父亲为儿子别上徽章,那一刻也不再只是家庭的温情,而是国家的委托。

    当我们失去了这种庄严感,传道就变成了表演,牧养就变成了管理,教会就变成了俱乐部。

    第二,绝不偏离神话语的中心

    “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

    传道人的唯一使命就是传讲神的话语。让我问你:我们为什么要学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圣经。我们为什么要学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为了更完整地把握圣经。我们为什么要学教会历史?为了看见前人如何处理圣经,以及不忠于圣经的后果。我们为什么要学讲道学和教牧辅导?为了将圣经有效地应用到生活的每个层面。

    一切都指向一个中心:神的话语。

    但在我们这个时代,诱惑太多了。商业管理理论说服我们用企业模式来运作教会,心理学技巧承诺给我们更有效的辅导方法,市场营销策略保证带来更大的影响力。这些东西本身可能有一定价值,但它们绝不能取代神话语的中心地位。

    弟兄姊妹,让我直白地说:如果我们的讲台不再以解经为中心,如果我们的辅导不再以圣经为根基,如果我们的教会增长不再依靠圣灵通过神话语的工作,那我们就已经偏离了正道,无论外表多么成功。

    第三,钢铁脊梁:在压力面前绝不弯曲

    “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

    保罗两千年前就预言了我们今天的光景。约尔·奥斯汀的成功不是对圣经的否定,恰恰是对圣经的验证——人们确实会厌烦纯正的道理,确实会寻找那些挠他们痒痒的老师。

    但保罗对提摩太说:”至于你,要凡事谨慎,忍受苦难,作传道的工夫,尽你的职分。”

    这就是钢铁脊梁的含义:当所有人都在妥协时,你不妥协;当文化在为软弱的声音鼓掌时,你依然站立;当跟随潮流能带来更多人气时,你选择跟随基督。

    温柔的心,严厉的立场

    让我澄清一点:我们呼召钢铁脊梁,不是呼召冷酷无情。我们需要的是创立者神学院的座右铭所体现的平衡:”敏锐的头脑,温暖的心,钢铁般的脊梁。”

    我们要有温暖的心去爱那些反对我们的人,去关怀那些被错误教导迷惑的灵魂。但爱不等于妥协。真正的爱是告诉人们他们需要听到的真理,而不是他们想要听到的谎言。

    我们要有敏锐的头脑去深入研究神的话语,去理解时代的挑战,去寻找忠心而有效的事奉方式。但智慧不等于世故。真正的智慧是在变化的环境中持守不变的真理。

    我们要有钢铁的脊梁在压力面前站立得稳。这不是顽固,不是骄傲,而是对神话语的忠诚,对神呼召的顺服。

    宁可被拒绝,也不要被接纳的代价

    让我说一句可能刺痛某些人的话:如果你需要妥协真理才能被主流文化接受,那这种接受毫无价值。

    看看今天那些被主流媒体欢迎的”基督教领袖”,他们付出了什么代价?他们不敢讲罪,不敢讲审判,不敢讲十字架的排他性,不敢挑战文化的偶像。他们得到了掌声,但失去了福音。

    我宁愿我们学习保罗在雅典的榜样。当他在亚略巴古讲道时,哲学家们讥笑他是”胡言乱语的人”。但保罗没有调整他的信息来迎合听众,反而更加直接地宣告:”神呼召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

    结果呢?大部分人拒绝了,但也有人信了,包括亚略巴古的官员丢尼修。

    弟兄姊妹,我们需要这样的勇气。宁可被世界拒绝而得神喜悦,也不要被世界接纳而失去神的祝福。

    急迫的呼召:现在就行动

    时间不等人。每一天我们的妥协,都在削弱教会的见证力。每一次我们选择迎合而不是挑战,都在让福音失去它的锋芒。

    我们需要立即行动:

    神学院的领袖们,请重新审视你们的课程设置。是在培养神话语的仆人,还是在培养宗教企业家?是在教导忠心解经,还是在教导市场营销?

    教会的长老们,请重新思考你们对牧师的期望。你们要的是能带来增长的CEO,还是能忠心传道的牧者?你们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年轻的传道人们,请认真考虑你们的呼召。你们是被神呼召来服事他的话语,还是被自己的野心驱动来建立事业?当压力来临时,你们会站立还是弯曲?

    会众们,请反思你们对教导的渴慕。你们想听让你们舒服的话,还是想听让你们成圣的话?你们支持那些迎合你们的牧者,还是支持那些挑战你们的牧者?

    盼望的曙光:神必成就他的工作

    但让我以盼望结束。虽然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我深信神必不撇弃他的教会。正如历史上每一次的衰落都催生了新的复兴,我相信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于肤浅的基督教,他们渴慕深度的圣经教导。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教会开始反思过去几十年的方向,重新回到神话语的中心。我看到神正在兴起新一代有钢铁脊梁的领袖。

    但这个转变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

    亲爱的弟兄姊妹,历史的车轮正在转动,教会的未来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选择继续在妥协的道路上滑行,也可以选择现在就回转,重新建立在磐石上的教会。

    愿神给我们智慧看清时代的需要,给我们勇气做出正确的选择,给我们力量在压力面前站立得稳。

    愿神兴起更多敏锐的头脑、温暖的心、钢铁般脊梁的传道人。

    教会的复兴就在前方,但路必须从我们脚下开始。

    现在就是时候了。

  • 为什么每个加尔文主义者都应该是前千禧年主义者(6)

    早在三月份,当我们教会举办牧者大会时,我决定就以色列的未来、末世论问题以及拣选教义发表一篇信息,指出如果你相信拣选教义,旧约很清楚地表明神已经拣选了以色列,使其在未来得着荣耀的国度和救恩。我在一篇信息中讲述了这个内容——我认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信息,反响很好,引发了不少讨论。从那时起,我意识到需要将其展开,以便将来能够产生益处,所以这是第六部分,是我三月份那篇单一信息的扩展版本,这将是我们对这个重要主题的最后一次查考。

    我最初将其题为”主权拣选、以色列与末世论”。这实际上是对圣经前千禧年主义的阐述,或者说是对圣经千禧年主义的阐述,即确信圣经确实教导了基督在地上未来一千年统治的信念,正如启示录20章所明确描述的那样。在基督在地上的这一千年统治中,神通过亚伯拉罕之约、大卫之约和新约向以色列所作的一切应许都将得到应验。神所有的百姓,不仅仅是以色列,而是历史上神所有的百姓,包括得赎的教会和在将来大灾难时期得赎的人,都将享受那荣耀统治的祝福。因此,我们一直在查考圣经这个非常清楚的教导,即关于神将要带来的国度的未来应许,由弥赛亚统治,特别是为了应验祂对以色列的应许,但要涵盖神所有的百姓。

    我也一直在告诉你们,有些人否认这一点。他们用一个奇怪的否定术语称自己为”无千禧年主义者”,以此表示他们否认将有一个真实的地上国度;他们否认以色列将来会得救,否认基督实际上会在地上进行肉身统治——这个”无”字是否定的,他们否定这一点。

    还有一些人称自己为后千禧年主义者,他们说地上将会有某种国度。他们通常不愿意认为这是一千年。所以在真正意义上,这不是千禧年——千禧年意味着一千年——但地上会有某种形式的国度;但基督要等到它结束后才会来。所以这不会是一个祂实际在地上统治的国度。

    因此,后千禧年主义者说会有一个属灵的国度;一旦那个属灵国度走完它的历程,基督就会回来。无千禧年主义者说没有属灵国度;基督会在祂来的时候就来,并将其带入人类历史。

    这与圣经所说的形成对比。圣经说将会有一个一千年的国度;基督将在那个国度中统治。这个国度在新约经文和旧约经文中都为我们定义了。我们已经费力地逐一查考这些经文,以便充分理解神的话语所说的。

    现在回到根基,就简单地回顾一下,你最终会成为千禧年主义者。你最终会相信一个真实的国度,基督真正在地上,在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统治一个得赎的以色列民族和聚集在周围的所有圣徒——既包括那些曾在天上的、与基督一同回到国度的,也包括那些在大灾难时期得救、以肉身形式进入国度的——一个真实的国度。这正是圣经明确所说的。

    我只是提醒你们,经文的明白意思总是首选的解释。如果明白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没有理由去灵意化、寓意化或试图解释掉一段经文。只有当经文的上下文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假设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象征性的或某种程度上是属灵的,你才应该寻求明显意思之外的任何其他意思。当圣经的明白意思是有道理的,寻求任何其他意思就是无意义的。

    基于这个原因,我相信千禧年主义,或前千禧年主义——意思是基督将在千禧年之前来并建立它——最能反映对圣经正确和一致的理解。基督将回到地上审判世界,建立祂的国度一千年,在此期间撒但和他的恶魔将被捆绑。启示录20章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圣经中没有其他经文暗示任何不同的情景。所有旧约预言——关于这最后国度的预言有很多很多——都与字面的地上国度最为和谐:基督统治,以色列接受其所有应许的应验,所有圣徒也聚集在那里。因此,无千禧年主义是对圣经清楚直接意思的背离,后千禧年主义也是如此。

    然后我们一直在问这个问题:”他们从哪里得出这个?他们从哪里得到这个?”如果神与以色列立约,对以色列作应许,为以色列制定未来国度的计划,如果这些在旧约中一再重申,甚至在新约中重复,如果这个国度在启示录书中描述得如此清楚,连同以色列的救恩也是必然的,因为将来会有十四万四千犹太人传福音,因为正如启示录11章所描述的,在耶路撒冷城会有一个大复兴,整个人口都会将荣耀归给神,如果圣经如此清楚地说了这些,如果神的应许是单方面的、无条件的和不可撤销的,这从何而来?事实上,你们中有几个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事实上,有人在前五篇信息的每一篇之后都问我:”他们从哪里得出这个?”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希望你们回到我们今天早上查考的经文,路加福音20章,这里有他们使用的经文之一。

    路加福音20章。我们今天早上查考了它。这是在我们主所讲的一个比喻的上下文中,关于一个拥有土地、农业用地的人。他拥有一个葡萄园。他去远方旅行,将他的土地租给佃农,合同工人。这些人有种植葡萄的技能,但不拥有土地。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美的情况。他们为缺席的地主工作。他们得以保留作物的相当一部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生计。他们工作得越努力,就越有生产力,他们就能做得越好;他们按照合同中约定的比例付给主人。

    路加福音20章告诉我们——这在马太福音21章和马可福音12章中也有相同的故事——到了主人派他的仆人去收取属于他的东西的时候了。是收获的时候了。所以他派一个仆人,他们虐待他,什么也不给他。他派第二个,他们也这样做。他派第三个,他们也这样做。”他说,’我该怎么办呢?我要派我的爱子去’——第13节——’也许他们会尊敬他。我现在要派我的儿子去。如果他们不尊敬仆人——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这样——他们肯定会尊敬我的儿子。’但园户看见他,就彼此商量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我们杀了他吧,使产业归于我们。’于是把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这样,葡萄园的主人要怎样处治他们呢?”答案是:”他要来除灭那些园户,将葡萄园转给别人。”

    非常清楚的故事。这是关于以色列历史的故事。以色列是神的葡萄园。也就是说,神选择他们作为祂的特殊百姓,接受祂的启示,成为诸约、圣经和所有神圣真理的管家。神在他们之上设立了某些领袖,那些领袖——祭司,甚至君王,长老——所有那些负责为那百姓带来领导的人,目的是产生或看到在他们中间产生公义的果子,然后可以献给神,作为敬拜和赞美的表达。

    以色列的领袖失败了。故事中的园户就是以色列的领袖。他们失败了;他们惨败了。事实上,他们杀了先知。你只需要简单地记起耶稣描述耶路撒冷——这在马太福音23章,在路加福音13章又有——为”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这是他们的历史。在他们的整个历史中,当先知从神那里来要求一些属灵果子,要求百姓为他们在顺服和敬拜方面所欠神的负责时,他们拒绝了先知。这是他们的历史。最后神说:”我要差我的儿子去。”祂差祂的儿子去;他们杀了儿子。祂要做什么?祂要将葡萄园转给别人。

    现在,有些人认为这非常清楚地阐明了以色列的终结,所有应许因此被取消,所有应许都归于无有,归于虚无;结束了。祂将葡萄园给别人。祂将属灵特权给别人。祂将真理给别人,圣经的管家职分——正如我们今天早上谈到的,神圣真理的保管权将要给别人。这绝对是真的。这绝对是真的。

    但问题是:”这些别人到底是谁?”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马太福音21:43中,耶稣在马太所记录的故事讲述中,祂说:”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所以葡萄园就是神的国。这是神工作的领域。这是神国度的领域。这是神施行祂救恩的领域。能被称为神的葡萄园或神的国的第一群人是犹太人。是犹太人如此蒙特权。他们的领袖是假的。他们的领袖没有引导他们进入公义,他们自己也是悖逆的。所以神要开辟一个新的百姓,有新的领袖,一个有新领袖的新百姓。

    正如我在我们对路加福音20章的研究中指出的,新的领袖已经在形成。这些新领袖的第一代是使徒,他们被基督赋予了权柄和能力,胜过疾病、死亡、恶魔;他们被赋予了洞察那些对其他所有人都隐藏的真理的能力;他们被给予我们主所讲的比喻、类比和故事的解释,而其他人从未听到解释。所以对他们来说是黑暗,而对祂的使徒和门徒来说是光明。

    正如马太福音16章所说,他们被给予天国的钥匙。他们被给予福音和福音真理来打开救恩之门。那么新的管家就是使徒。跟随他们的是被称为先知的新约传道人,新约先知。跟随他们的,根据以弗所书,是传福音的和教导的牧师,一直到今天,那些是新约福音真理的守护者、宣告者、教师和指导者;他们是新的园户。在他们的领导下,神的国从主要在犹太人领域转移到主要是外邦人。

    这是真的;这是不可争辩的,我不会争辩反对这个。这正是比喻的意思。事实上,我今天早上给你们读了路加著作中的一节经文——我是说,路加的著作,但路加在使徒行传13章中写的。再听第46节:”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因为你们是神最初拣选的民族——”既然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第47节——”‘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主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是的,确实转向了外邦人:新的领导,新的葡萄园——体现国度的新百姓。

    在使徒行传18:6,再次说到保罗,”他们既抗拒、毁谤”——这是犹太人在毁谤福音,前一节。保罗正在完全致力于神的话语,正如每个传道人都应该的,每个真正忠诚的管家,”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他们既抗拒、毁谤,保罗就抖着衣裳说:’你们的罪归到你们自己头上,与我无干。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

    这是不可误解的;这是不可争辩的。是的,明显有一个转变。有新的领导,有新的葡萄园,主要是外邦人;教会延伸到地极。问题是:”以色列作为神在祂救赎计划中心的选民的被取代,以色列领袖被教会的使徒、先知、传福音的和教导牧师取代,这种取代是永久的吗?”这把我们带到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千禧年主义者说是的,是的。后千禧年主义者——只是无千禧年主义观点的另一个版本——他们说是的。圣经说不是。有转变吗?绝对有。你能看到,不是吗?你能看到犹太教的领袖不是神葡萄园的领袖,犹太人不是神的百姓,而是真教会的领袖和真教会,他们是神的葡萄园。转变无误地发生了。唯一的问题是:”这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我们通过连续五周查考各种圣经,努力回答了那个问题。但一个决定性的经文是罗马书11章,罗马书11章。所以让我们再简要地看一次,罗马书11章,我想让你们注意第25节:”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或者换句话说——”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成为无千禧年主义者,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只是部分的,因为有许多犹太人已经信了耶稣基督——”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听这个——”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当所有被拣选的,所有被指定得永生的——正如我们在使徒行传18章,或使徒行传13:48中读到的——”所有通过教会的事工被指定得永生的人,当他们都被聚集时,当”——借用我们主在路加福音21:24中的语言——”当外邦人的时期满了,当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他们都被聚集时,于是”——第26节说——”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因为这部分硬心只是在教会完成之前发生。然后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这正是圣经所说的,正如经上所记。

    他回到以赛亚书59:20,”必有一位救赎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又说:’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这是以色列部分的硬心,而且是暂时的。是的,”就着福音说”——第28节——”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因为他们拒绝,福音就临到我们。但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这意味着什么?为了神在创世记中对列祖所作的应许和立约的缘故。”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神不会收回祂的话。

    这真的是不可误解的。当你展望未来时,你看到了以色列得救的时候,你看到了所有国度应许得到应验的时候。我今天早上给了你们一段经文,今晚我要再给你们,因为它应该在这盘录音带或DVD上。这在撒迦利亚书8章,对以色列在国度中未来聚集的奇妙展望。

    撒迦利亚书8:1,”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这是为以色列——”我为锡安火热,向她怀大忿怒。我是愤怒嫉妒的。’耶和华如此说:’我现在回到锡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这不是模糊的,是吗?——”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现在不是;耶稣第一次来的时候也不是。不仅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而且——”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必称为圣山。”耶路撒冷将成为真理和圣洁的源头。

    然后下到第20节:”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列邦的人和多城的居民来到。’”这描述了国度;他们将从世界各地来。”‘一城的居民必到另一城,说:我们要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强国的民来到耶路撒冷,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恳求耶和华的恩。”我喜欢这个,第二十三节,”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在那些日子,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族中出来’”——十个外邦人——”‘拉住一个犹大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神将回到以色列,拯救以色列,住在聚集在国度中的以色列百姓中间。这是神未来的应许:不可误解,不含糊,从圣经的任何经文来看都不真正可争辩。

    听弥迦书4章:”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再次成为基督在全地国度的中心,将是真理的源头;从那里将出去耶和华的话语,从那里将出去圣洁;祂将以公义和平安统治全地。犹太人将在那里的中心,应验神对列祖所应许的一切。

    所以如果你想指出路加福音20:16中的转变,那是可以的;明显有一个,我们正生活在其中。今天任何稍微了解的人,任何稍微理解圣经的人都知道,今天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和他们的属灵领袖已经被搁置,神正在通过新约进行祂的工作。那些忠心宣告和守护新约的人被神使用,使祂的葡萄园成长并结出公义的果子;这是显而易见的。唯一的问题是:”这是最后一章吗?”答案是不是。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们的问题片刻;我们有一系列问题来探讨这个真理。”旧约是无千禧年主义的吗?”答案是不是。我们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拥有旧约并阅读和理解它的犹太人是无千禧年主义者吗?”答案是不是。我们问的第三个问题是:”耶稣是无千禧年主义者吗?”答案是不是。第四个问题,”使徒们是无千禧年主义者吗?”答案是不是。

    所以你在旧约、两约之间的时期或我们主时代的犹太人中找不到替代神学。耶稣没有教导替代神学,新约的作者们也没有教导。我们查考了彼得、约翰、保罗、雅各和希伯来书作者的著作。新约著作中没有任何地方说对以色列的应许被取消并转给教会。没有任何地方说神曾经为以色列计划的任何事情被永久取消。没有任何地方这样说。没有任何地方取消耶稣基督未来地上的统治,而支持某种从天上的属灵统治。

    我想提请你们注意的另一段无千禧年主义者使用的经文是在加拉太书的末尾,加拉太书6:16。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经文,但不应该成为问题。加拉太书6:16,保罗说:”凡照此理而行的”——也就是那些行在真正救恩中的;那些按照十字架的救恩、按照恩典而行的;那些是新造的人的——”愿平安、怜悯加给他们,和神的以色列民。”

    无千禧年主义者说:”神的以色列民,那必须是教会。那必须指的是教会。”这在经文中当然不明显。这里非常简单的意思是,得救的犹太人,他们是神的以色列民,与那些作为这加拉太书信主题的人形成对比,即律法主义者,他们进来腐蚀了保罗的教会,传播他们靠割礼得救、靠仪式得救、靠守律法得救的观念。他们没有公然否认基督,他们只是想加上守律法和割礼。他们不是真信徒。他们不是神的以色列民。

    顺便说一下,这种语言对保罗来说并不陌生。罗马书2:28,”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他谈论的是真正属于神的犹太人,因为他通过相信福音在内心被改变了。这又让人想起罗马书9:6,”这不是说神的话落了空。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不是所有以色列人都是以色列人。神的以色列民简单地意味着真正的犹太信徒。在教会中有许多真正的犹太信徒。事实上,当教会在耶路撒冷开始时,三千人得救。教会开始时有三千犹太人,在耶路撒冷扩展到多达两万或更多,他们都是犹太人,直到福音传到安提阿;从那里它被发射到外邦世界。但即使当福音被带到外邦世界时,他们首先去会堂向犹太人传福音。

    所以使徒们没有教导无千禧年主义,耶稣没有教导,旧约没有教导。那么它从哪里来?好吧,让我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它是在圣经完成之后出现的。它是在圣经完成之后出现的。如果它不在圣经中,那么它必须是在圣经之后。

    它在早期几个世纪出现了吗?确实出现了。但如果你追踪历史,这有点奇怪。我不会让你们都参与其中,相信我,因为你们不会记住它。这样说就足够了:当你阅读早期教父——我们说的是真正早期的,比如说,60到135年,像帕皮亚斯这样的人。据说帕皮亚斯说——帕皮亚斯确实说,他生活在使徒时代的末期;他出生时约翰还活着——他说在死人复活之后会有一个千禧年,当时基督的个人统治将在地上建立。这可能是在约翰和启示录的影响下。

    还有其他人说同样的话:肯定会有一个国度。甚至游斯丁·马提尔,他生活在100到165年,说:”但我和其他在所有要点上都有正确想法的基督徒确信,会有死人复活,在耶路撒冷会有一千年,那时它将被建造、装饰和扩大,正如先知以西结、以赛亚和其他人所宣告的。”

    历史继续下去。菲利普·沙夫,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死于1893年,回顾所谓的尼西亚前教父,325年之前——325年是尼西亚会议,只是一个好的固定点。在那之前,在那之前的三百年,沙夫写道:”前尼西亚时代末世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突出的千禧年主义;也就是相信基督在地上与复活的圣徒一起荣耀地可见统治一千年,在普遍复活和审判之前。这是巴拿巴、帕皮亚斯、游斯丁、爱任纽、德尔图良、美多丢、拉克唐提乌斯等等杰出教师的广泛观点。不能相信别的,因为圣经是清楚的:会有一个国度。

    现在,那个国度的犹太性是另一个问题。约翰·屈梭多模生活在大约400年。他说:”关于他们,即犹太人,将要相信并得救的事实,保罗带来以赛亚作见证,他大声喊叫说:’必有一位救赎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如果这已经被应许但在他们的情况下从未发生,他们也从未享受过罪的赦免,那么它肯定会实现,”因为那是应许,以赛亚书59:20,我读给你们听,正如在罗马书9章中引用的。他们采取字面的、正常的、自然的方法来解释圣经,他们得出了千禧年;基督先来,建立国度,然后当然是普遍的复活和审判。

    甚至约翰·加尔文也不能忽视这一点。顺便说一下,加尔文对任何经文的寓意解释都很严厉。他写道:”寓意的错误已经成为许多罪恶的源头;它不仅为掺杂圣经自然意义开辟了道路,而且还将寓意化的大胆设立为首要的解经美德。”现在你可以想出如此狂野的东西,以至于你因你的想象力而受到赞扬。加尔文当然对所有这些都很反感。

    他在1575年日内瓦圣经中起了重要作用。日内瓦圣经这样说:”犹太人的瞎眼既不是如此普遍,以至于主在那个民族中没有选民,也不会是持续的,因为会有一个时候,他们也会有效地拥抱他们现在如此顽固地、大部分情况下拒绝和拒绝的。”解释圣经没有其他方法。

    许多解释圣经的教会教父,当然准确地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会有一个国度,以色列会有未来的救恩。除非你改变以色列的意思,以色列不意味着以色列,或者除非你想出一些狂野的、寓意的解释,否则你不能让教会取代以色列并接受某种属灵的应验。

    但是,尽管这些教父中的一些人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基督的实际统治,一种不断增长的反犹主义开始爬进早期教会,并导致一些人憎恨犹太人并寻求取代他们。实际上有早期教会教父称教会为新以色列,像游斯丁·马提尔,从100到165年,他想要坚持千禧年,但想要教会取代以色列。他之后是另一个有些熟悉的教会教父,名叫俄利根,拼写为O-r-i-g-e-n,他建立了解释圣经的寓意方法,他将与以色列有关的经文寓意化。但也许使教会成为新以色列的最著名贡献者是五世纪的奥古斯丁。正如我们几周前谈到的,这确实来自于与犹太人拒绝基督有关的对犹太人不断增长的怨恨。

    在为这次研究做准备时,我读了罗纳德·迪普罗斯写的一本书《以色列与教会》。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做得异常出色。最初用意大利语印刷;2004年被翻译成英语。它显示了教会是新以色列而以色列出局这一观念的影响。它对中世纪教会、黑暗时代教会产生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影响。是这样的。

    以色列有祭坛,对吧?旧约的敬拜,以色列,祭坛,献祭,出生时的记号,祭司制度,禧年。以色列有仪式,而不是讲道。你认为罗马天主教从哪里来?它直接从那个概念中来。如果教会是新以色列,我们需要一个祭坛。

    你永远不会在基督教教会中看到祭坛。我们不献祭,甚至不献据说重复的耶稣基督的献祭,这是多么可怕。我们没有祭司制度。我们没有禧年。我们不被符号和仪式和仪轨所束缚。

    但所有这些都从旧约的敬拜被引入到中世纪教会的准基督教中。从那些早期世纪教会的形成到现在,罗马天主教是重新塑造的犹太教。它的所有装饰都展示了旧约的影子和符号系统。作为中介的祭司,仪式。罗马天主教会是圣礼的;你通过仪式、圣礼与神交通。

    它是祭司的,也就是说它在祭司的手中。它是等级制的,正如旧约犹太教有大祭司和下降的祭司等级。它是制度性的,不是个人的。它不是属灵的有机体。它不以宣告神的话语为中心,它不处理属灵现实;它处理符号和影子。

    这些是将教会设计为新以色列的影响,并为将旧约阴影敬拜的所有那些组成部分转换到这种新的准基督教中辩护。这是一种重新塑造的犹太教,在那里拥有一个祭坛和每次聚会时有人死比庆祝一位死过一次的复活基督更重要。

    替代神学还有另一个影响:它对犹太人布道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对犹太人布道的破坏性影响。现在,如果我是一个无千禧年主义者——我有许多朋友是,我爱他们。如果我是一个无千禧年主义者,我会陷入困境。

    假设我决定去以色列成为一名宣教士,我要遇见一个正统的犹太人,我要对他说:”我的朋友,耶稣是你的弥赛亚。耶稣是你的王。耶稣是你的弥赛亚。”他可能对我说:”真的吗?国度在哪里?如果王已经来了,国度在哪里?”如果我是无千禧年主义者,我的下一句话是:”哦,它在这里。”

    “是吗?它在这里?你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我们不是圣洁的百姓。我们不是蒙福的百姓。我们不是受保护的百姓。昨天伊朗总统说他要把以色列从地球表面抹去,这不是吗?这就是国度?如果这就是国度的全部,那很难推销。你的意思是说弥赛亚来了,建立了祂的国度,这就是它?在什么意义上公义得胜?在什么意义上平安在世界上得胜?大卫的儿子在哪里在宝座上统治?真理和圣洁在哪里?”如果你是无千禧年主义者,你必须说:”嗯,这不是为你的。”

    “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为我们的?所有应许都给了我们。””是的,我知道。但你们出局了,我进来了。但耶稣仍然是你的弥赛亚。””当然。”

    “所以这就是国度,嗯?犹太人每天被杀,被仇恨,以色列被围攻?这不是国度。这不是国度。因此,朋友,耶稣不是”——什么?——”弥赛亚。”这不是一个跳跃。你理解问题吗?

    如果你然后说:”嗯,神取消了与你的所有盟约和应许,祂把它们给了我们,我们愿意与你分享它们;我们就是那种人。我们是神新的选民,被祂拣选得永恒救恩和祝福,而你们出局了。”但祂的应许呢?祂的盟约呢?那么旧约就不是真的,不能被信任。如果神对我们做了那样的事,这个犹太朋友可能会回应你:”我希望你不要落到我们所在的地方。如果神对祂对我们所说的话不能被信任,为什么祂对你们所说的话能被信任?”

    你真的在这里遇到了严重的问题,我只是给了你其中的几个:罗马天主教,和传福音的困难。现在,如果我相信千禧年的未来,我去同一个犹太人那里,我说:”亲爱的朋友,耶稣是你的弥赛亚,”他说:”国度在哪里?”我说:”它在等待,让我向你展示它在等待什么。”我回到撒迦利亚书,”它在等待你仰望你们所扎的人,拥抱祂作为你真正的救主,然后洁净的泉源将被打开,然后你的国度将来临。”

    “你的意思是神会守祂的话?你的意思是神应许的祂会做?””是的,以色列的未来都是荣耀的。你将拥有最初应许给你的土地。你将拥有一个超越你想象的国度。你将是世界的影响力。十个外邦人将抓住你的斗篷,你的衣服,希望你带你到主的山上听你将相信的真理。但你永远不会拥有那个国度,直到你拥抱了王。”这是合理的。你可以通过整个旧约展示这一点。

    你甚至可以带他们到以赛亚书53章说:”看,祂来了,祂为你的过犯受伤,为你的罪孽压伤,使你与神和好的刑罚加在祂身上。祂被牵到宰杀之地,好使你能被饶恕。你只需要信靠那位付代价的,那位是神最终、完全献祭的。”然后你可以带他到希伯来书,把它全部铺开。圣经的清楚教导是有一个国度,以色列民族将来会得救。

    你知道,即使许多那些历史性改革宗神学家也不能避免这个现实。即使那些不想承认一个实际的、字面的国度、不想承认那个国度的犹太性的人,也不能摆脱圣经所说的。威廉·珀金斯说:”我认为犹太民族将被呼召和转换。”好像这将要发生。这与系统相反,但这将要发生。

    理查德·西布斯,一位美好的清教徒,死于1635年,”当外邦人的数目添满时,然后犹太人的转换来了。我们为什么不期待它?他们是神的百姓。”

    萨缪尔·卢瑟福,死于1661年,”哦,看到那景象,仅次于基督在云中降临,最喜乐的!哦日子!哦渴望和可爱的日子!哦黎明!哦甜美的耶稣,让我看到那景象,那将如死里复活,你和你的古代百姓在相互拥抱中。”

    约翰·欧文,当在1649年在下议院讲道时,谈到带回祂的古代百姓犹太人,与外邦人的丰满成为一个羊圈。马太·亨利,”虽然目前犹太人被丢弃,但拒绝不是最终的。他们不是永远被丢弃。”我读其中一些,因为我想让你知道不是每个人在神学上都把这个从石板上抹去。

    科顿·马瑟,”我在主面前摆放。我为犹太民族的转换举起我的呼声。”托马斯·波士顿,死于1732年,”有一天将要来,那时会有犹太人的民族转换,转换到对基督的信仰中。”

    约翰·吉尔,死于1771年,”启示录中的一千年的时间应该明确地取,就是这个确切的年数,正如在它们前面有冠词所显示的,’那一千年’,之后被称为不少于四次:’Ta chilia etē,那一千年。’这一千年应该按字面意思和明确地理解,就像之前的那样,正是这样一个确切的年数。”

    我说这些话,我回到那里,因为有时你被指控,”嗯,这是本世纪才到达的某个交易。有人在1800年发明了这个。从来没有人相信过这个。”不,这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甚至我们亲爱的乔纳森·爱德华兹说:”犹太人和他们所有的分散者将抛弃他们的旧不信,将有他们的心奇妙地改变,并为他们过去的不信和顽固而恨恶自己。”正是爱德华兹说教会是新以色列,但他仍然不能否认以色列未来的转换。还有许多其他我不会读给你们听的。

    以色列未来的救恩在罗马书11章中得到了不可误解的确立。为什么不要有所有应许的国度?为什么不要完整的东西?为什么你要说我们相信以色列的未来救恩,但不相信旧约中所有国度应许的应验,不相信一千年国度?为什么不全部接受?为什么不全部接受?

    我以一些要放在视角中的事情结束。正确理解以色列、正确理解你的末世论有什么好处?好处是重大的。首先,神得荣耀。神得荣耀。我们为将要来的预先荣耀祂。我们的心充满了对基督耶稣统治的来临荣耀的盼望。祂得到所有荣耀。祂的话是真的。祂是信实的。盟约是无条件的。祂将应验祂所有的应许。它们不依赖于人的无能,它们依赖于主权恩典。

    其次,基督被高举。祂在地上荣耀地统治。这个地球看到耶稣的最后景象是祂挂在十字架上。当祂在炽热的荣耀中降临时,他们将再次看到祂。每一只眼睛都看到祂。用祂的荣耀、审判和国度充满地球。正确理解未来荣耀神并高举基督。

    第三,圣灵在最后民族以色列的重生大工中受尊荣,最后一群种族犹太人,根据耶利米书31章和以西结书36、37章,将被赐予圣灵。祂是荣耀的代理人,祂使以色列的最终救恩成为可能,并导致国度的荣耀。

    正确理解的另一个好处是圣经变得清楚。一套统一的释经学或原则得到维持,不被任意搁置以消除以色列并用教会替代,这导致各种末世论混乱和救赎历史的灵意化。

    第五,你保持了主权拣选最伟大的历史例证的完整性。你保持了主权拣选最伟大的历史例证的完整性:以色列。神已经拣选了以色列,我们看到了。祂保护他们直到他们最终得救。这就是祂的拣选如何工作。祂守祂的应许和祂的盟约。

    第六,另一个含义——可以在这上面花一些时间,我不会——新约中奥秘的意义得到维持。在新约中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新约是隐藏在过去时代的奥秘,现在显明了。教会不只是以色列移入一个新段落,教会是一个隐藏的奥秘,没有看见。它是全新的东西,在旧约中未知。奥秘的意义保持完整。

    我小清单中的第七个:正常语言用来解释所有圣经,包括末世论。就照它所说的取。启示录1:3,让我们看一下,这可能是一个好的观点,朝着结尾。启示录1:3,”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时候近了。”

    你知道,这是对某事的真正伟大一瞥。你注意到吗,”念这书的”是单数,”那些听见又遵守的”是复数。你在这里有什么?你有一个读者和许多听众。你在这里有的是早期教会中确切发生的情况的画面:有人读,每个人听。这就是他们接触启示录书的方式。读者将被祝福,那些听见预言的话并遵守其中所记载的也将被祝福。

    祝福宣告给读者和听者。这就是早期教会的工作方式。他们最多,最多有一份圣经副本,一份副本。可能启示录的七份副本被取出并分发给七个教会,以便七个教会中的每一个都有一份副本;有人读它。人们理解它,并蒙福。

    我在说什么?我在说启示录书不是为神秘主义者写的,不是为寓言主义者写的。它不是为学者写的。它不是为有狂野和生动想象力的人写的。它是为教会的生活写的。有人站起来读它;人们理解它,并遵守它。这意味着它必须按表面价值来取。

    第八,你的末世论正确,以色列正确,拣选教义正确,圣经的时间顺序保持完整,圣经的时间顺序保持完整。例如,就拿启示录书,第1到3章,你有教会在地上。第4和5章,教会出现在天上,这意味着教会已经被提,他们现在在天上。第6到19章,回到地上,大灾难,神的愤怒在地上爆发。第19章,大灾难以基督的回归结束。第20章,祂建立祂的国度,统治一千年。第21和22章,新天新地。简单的时间顺序保持完整。

    第九件要思考的事:一个真正圣经的和历史的世界观是完整的,一个真正圣经的历史世界观是完整的。我们知道从创造到完成的完整故事,从创造到非创造和新创造。我们知道整个故事。知道整个故事变成了颂赞学的,我们回到了我们开始的地方:神的荣耀,基督的尊荣,圣灵,话语。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但我想要对圣经所启示的一切有那种完整的理解。

    所以在最后总结中,在圣经中铺陈的千禧年神学是唯一尊荣主权拣选恩典和神的应许和盟约、尊荣祂话语的真实性、尊荣旧约先知、耶稣和新约作者教导的观点。这是唯一允许基督作为祂创造的至高统治者受尊荣的观点,现在暂时在撒但手中。这是唯一期望在基督回归时建立的地上千禧年国度作为从人类历史到永恒荣耀的真正和必要桥梁的理解。

    历史不会慢慢结束。我们不会建造国度。国度还没有在这里。当我们忠于神话语的教导时,我们点燃荣耀盼望之火。我们燃起圣经清晰的火焰,我们引导人们到最广阔和最全面的颂赞。我认为,这个真理必须被放在心里,回到教会,为了教会自己的造就和对其主和头耶稣基督的尊荣。让我们祷告。

    父,我们知道除非你向我们启示,我们没有能力理解未来。我们感谢你已经这样做了。我们感谢你,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24中对哥林多人写的,当末了到了,国度将交给你。在最后一切都归结到你,你将永远作王。

    神啊,我们感谢你给了我们这个广阔、全面和完整的救赎历史理解,从创世记1章的六日创造开始,到启示录21和22章的新创造完成,以及沿途的所有站点。为了这圣经的清晰和这荣耀的盼望,我们向你献上我们的赞美。我们感谢你,我们不必通过幻想或虚构,甚至冷漠或混乱来处理这些事情;但我们可以知道真理,正如它在你的话语中展开。我们想要忠诚和忠实于那启示,因为你配得我们的赞美和我们的尊荣和所有荣耀,不仅为了你已经做的和你正在做的,而且为了我们现在知道你将在未来做的。

    我们现在就为那个赞美你,我们带着对它的快乐期待生活。感谢你与我们同在,当我们查看这些事情时给我们方向。我们感谢你,我们赞美你,因为基督。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