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章来自《智慧与雄辩》的第一章关于“教育的目的”的内容,深受触动。这篇文章呼吁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与方式,将其与上帝对人类生命的美好设计紧密相连。是值得诸位肢体在今天去思考的问题。
核心理念:为荣耀祂而培养智慧与雄辩
这章的核心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智慧与雄辩,并扎根于圣经的真理、良善和美德。作者认为,教育不仅是让孩子为职业做准备(尽管这很重要),更是要塑造他们成为基督的门徒,活出信仰并祝福周围的世界。文中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观点:教育应装备地上之国的公民预备进入天国,同时将天国的价值观——如恩典与文明——带入当下。正如C.S.路易斯所言,这是在培养“心在天上”却能在地上大有作为的孩子。
这与我们的信仰告白不谋而合:生命的一切都属于上帝,没有所谓“属灵”与“世俗”的分割。教育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属灵的管家职分。我们的孩子不仅是未来的工作者,更是按上帝形象所造的人,被呼召荣耀神并爱邻舍。文中提到,真正的教育惠及所有人——即使是非信徒——因为圣经的原则(如公义、怜悯、真理)与人类对文明社会的普遍渴望相符。
为何这在今天至关重要
作者将这一愿景与现代教育对比,指出后者往往推崇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职业导向,而忽视了超越性的理想。他称当今世俗文化为“历史的异常”,这话不无道理。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教育都将信仰与职业结合在一起。然而,今天我们却身处消费主义和不确定性的洪流中。甚至许多基督教学校也随波逐流,采纳进步主义方法,无形中将信仰与学习割裂开来。结果呢?孩子可能考试得高分,却难以分辨真理活出属天的生命。
我在教会中也看到类似现象:有些人爱主,却缺乏工具以信心面对混乱的世界。我看到当今教育潮流将学习简化为分数或就业准备。但真正的教育有盼望:我们的学校可以与众不同。我们不仅教孩子“想什么”,更教他们“如何思考”——以智慧和雄辩的方式,立足于圣经和古典教育的传统。
奥古斯丁的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文中特别提到奥古斯丁,他认为智慧始于深入研读圣经,然后扩展到广泛学习上帝的世界——逻辑、数学、历史等等。这些不仅是学科,更是窥见上帝创造奇妙的窗口。而雄辩则是将真理有说服力地传递出去的能力。奥古斯丁自己就曾被雄辩家安布罗斯的讲道打动,最终归信基督。
对我们学校来说,这意味着课程不能轻视圣经或将其视为附加品——它必须是根基。同时,我们要教孩子们清晰、有力地表达,不仅是为了争辩,更是为了以恩典引导他人认识真与善。想象一下,您的孩子毕业时不仅拿到了文凭,还带着对神话语的热爱和分享它的能力,这是何等美好的图景!
分辨进步主义
文中特别提到“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这让我停下来深思。进步主义(如约翰·杜威的理论)将学生置于教育中心,忽视文化传统,按能力预设职业或大学轨道,并将学习“职业化”。更糟的是,它常与世俗主义挂钩,将信仰边缘化。书中指出,许多基督教学校也受其影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不自觉地采纳了这些理念,导致信仰与学术分离,形成一种“属灵与世俗”的二元对立。这对我们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他们可能在学校学到知识,却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甚至对真理的确定性感到怀疑。
如何防备呢?首先,我们要坚定地以圣经为根基,确保每一门课——从数学到文学——都指向上帝的真理和荣耀。其次,我们要抵制“以学生为中心”的诱惑,转而以基督为中心,让孩子明白他们站在一个伟大传统中,而非孤立地定义自己的世界。最后,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进步主义的假设(如相对主义或功利主义),同时以谦卑和信心拥抱上帝启示的绝对真理。家长们可以在家多与孩子讨论信仰如何渗透生活,老师们则需在课堂上刻意整合圣经原则,避免让课程变成世俗化的复制品。
对我们社区的挑战
这并不容易。文中坦言,古典教育之路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我们很容易妥协,追逐短期见效的潮流。但我们知道捷径无法塑造品格或信仰。我们是在走一条长远的路,培养孩子在崩塌的文化中(如奥古斯丁时代的罗马)以智慧和恩典站立。父母应该多问问孩子他们在学什么关于上帝的世界,以及如何用它来荣耀神。老师们,应该专注目标——智慧与雄辩,而非仅仅是分数。让我们以身作则,向学生展示信仰与学习是一体的追求。
文章最后严肃地指出,现代教育否定了真理、良善和美的绝对性,转而拥抱相对主义。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这些不是可商量的东西,它们根植于上帝本身,在基督里显明。我们的学校不仅是避开这混乱的庇护所,更是训练场,让孩子带着勇气和清晰的头脑走出去。让我们继续前行,相信上帝会使用我们的努力,不仅塑造学生,也塑造社会,为祂的荣耀发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