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上义薄云天,五旬节后恩深似海
让我们不要成为”无教会的基督徒”,也不要成为”无基督的教会成员”。让我们在爱基督的同时,也爱祂所爱的教会;在服侍基督的同时,也服侍祂的身体。
教会论-我爱我主教会
第一讲 基督论决定教会论
主题:崇高与委身:从个人主义到基督的身体
引言
- 核心问题:教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与教会的关系是什么?
- 关乎信仰根基、生命方向和永恒归宿。
- 为什么要学习教会论?
- 基于中国教会现状:
- 使徒行传20:25-35:保罗对教会的爱与警醒,面对假牧者威胁,托付于神和祂的道。
- 林后11:28-29:保罗为众教会挂心。
- 以弗所书3:21:教会是神荣耀的彰显。
- 中国教会观察:
- 未经历真正复兴,福音未全面颠覆社会。
- 教义淡化、治理软弱,世俗化倾向明显。
- “基督教中国化”不仅在三自,也在家庭教会中体现。
- 个人反思:
- 侍奉中的切肤之痛:属灵传承混乱,世俗主义无力。
- 目标:非成为全球最大教会,而是成为普世福音派中的保守力量。
- 真教会三个标志(清教徒传统):
- 传讲圣经
- 施行圣礼
- 执行劝惩
- 信仰标语:全备的福音,归正的教会,圣洁的侍奉。
一、当代教会的两大危机
- 个人主义的侵蚀
- 将基督与教会分离,只爱基督,不爱教会。
- 修改观点示例:信基督即成为教会的一部分,而非独立个体。
- 崇高感的缺失
- 仅从实用现实评判教会,忽视其永恒神圣本质。
- 两者关系:个人主义削弱崇高感,缺乏崇高感强化个人主义,形成恶性循环。
二、个人主义基督教的表现与危害
- 表现
- 选择性接受基督职分:只接受祭司(赦罪),不接受先知(教导)或君王(掌管)。
- 选择性阅读圣经:偏爱恩典教义,忽视实践指导。
- 碎片化信仰生活:信仰与生活割裂,主日虔诚,日常世俗。
- 危害
- 神学上:扭曲基督与教会关系,忽视救恩的群体维度。
- 灵命上:阻碍成熟,失去群体塑造。
- 见证上:削弱福音力量,合一相爱才是见证。
三、从崇高角度重新认识教会
- 崇高感的定义
- 对神圣事物的惊讶、敬畏和赞叹,超越感官尺度。
- 三个维度(以弗所书)
- 创世之前:教会是神永恒计划核心(弗1:4-5)。
- 天上开始:教会与基督同坐天上(弗2:6)。
- 将来开始:教会将成为荣耀新妇(弗5:27)。
- 教会的三重身份
- 基督的身体:与基督生命联合(弗1:22-23)。
- 圣灵的殿:神与人相遇之处(弗2:21-22)。
- 父神的荣耀:彰显神的荣耀(弗3:21)。
四、从以弗所书看教会的二元性
- 结构与核心
- 前三章:教会出生(神学基础)。
- 后三章:教会成长(实践应用)。
- 中间荣耀颂(弗3:21):身份决定行为。
- 理想与现实
- 教会既神圣又人性,既已然又未然,是“天国工地”。
- 蓝图完美,过程混乱,结果确定。
- 角色觉醒
- 个人性:认识自己是神的儿女(得救)。
- 群体性:建立基督身体(成圣)。
五、实践:在教会中的委身
- 从“阿们”开始
- 对福音真理、教会身份的认同。
- 体现:成圣、福音运动、复兴、面对逼迫时的信实。
- 爱的实践
- 核心:彼此接纳、饶恕、服事、同担重担。
- 福音运动:爱仇敌,传福音给不喜欢的人。
- 超越高教会与低教会
- “深情教会”:崇高神学与深厚爱心并存。
六、面对教会的不完美
- 软弱与挑战
- 内部:分裂、冷漠等。
- 外部:世俗化、逼迫等。
- 领袖:权力滥用、假教训等。
- 正确反应
- 谦卑认同、恩典接纳、积极参与、忍耐等候。
- 改革原则
- 以福音为中心,尊重权柄,保持合一,追求爱心建造。
七、爱我主教会
- 诗歌总结:我爱我主教会,为她祈求流泪,忠贞服侍。
- 三个应用:
- 重新认识教会(读以弗所书)。
- 委身地方教会(服侍与关系)。
- 培养崇高感(看见神同在)。
- 祷告:求主医治个人主义,让我们爱教会如同基督爱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