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牧函

  • 主内亲爱的弟兄姊妹们:

    平安!

    “人岂可从神手里得福,不从神手里受祸吗?”约伯如是问。我今日也要问:人岂可从教会中得温暖,却不向教会献出热心吗?岂可领受恩典的甘霖,却不愿承担责任的重担吗?

    想起那位将一千银子埋在地里的仆人,他的声音跨越两千年依然刺痛我们:”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马太福音25:24-25)这不正是我们的写照吗?我们常因惧怕而放弃托付,因安逸而推诿责任,将上帝赐予的恩赐如此轻易地埋葬。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而圣经也教导我们:”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路加福音16:10)当我们在小事上推诿塞责时,我们的心灵已然开始萎缩;当我们对侍奉机会满不在乎时,我们的灵命已然开始衰败。

    老子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会复兴的伟业,也必始于每一个小小的忠心。保罗在监狱中依然能对腓立比教会说:”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书4:13)他的内心被那不灭的火炬—基督的爱—所点燃,即使在铁链中也能将光和热传递给整个教会。

    弟兄姊妹们,请容我直言:我们不可再做老底嘉教会那样”不冷不热”的信徒!启示录中主对他们说:”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启示录3:15)这”不冷不热”的状态,在主眼中比全然的冷漠更令人忧伤,因为它表明我们尝过主恩的滋味,却仍选择了安逸与妥协。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基督徒,我们更当以基督的心为心,将那使我们得救的爱延伸给他人。当我们彼此推卸责任时,实质上是拒绝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榜样—他从未推卸救赎我们的责任,而是甘愿承担。

    曾有一位老农夫对我说:”牧师啊,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他朴实的话语让我想起了约翰福音12:24的教导。我们每一次甘心乐意的侍奉,每一次不计代价的摆上,都是一粒落在地里的麦子,虽看似微小,却孕育着巨大的生命能量。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是否还记得初信时那份火热的心?我们是否还记得第一次读到”我未曾看见义人被弃,也未见他的后裔讨饭”(诗篇37:25)时心中涌起的那份安稳?当时的我们如旷野中的以色列人,虽然面前是漫长的旅程,却因着对应许之地的盼望而充满力量。如今,我们不可像那十个探子,因眼见的艰难而丧失信心,而要像约书亚和迦勒一样,因仰望那看不见的上帝而满怀勇气。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短暂如梦,我们在世上的日子不过是白驹过隙。当我们站在永恒的门槛前回顾此生,那些为主所做的,哪怕是递一杯凉水的小事,都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亲爱的弟兄姊妹,让我们不要再做那推诿责任、不冷不热的信徒,而要在各样侍奉中显出忠心。无论是台前的事奉还是幕后的工作,无论是带领敬拜还是打扫会堂,都当存着为主而做的心志。正如保罗在歌罗西书3:23-24所说:”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你们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

    愿恩典的主亲自复兴我们的心,使我们在这个不冷不热的时代中,成为那燃烧的荆棘,虽不至于被烧毁,却能彰显主的同在与荣耀!

    主仆Michael

    二零二五年春

  • 灵修的公共性

    致亲爱的主内弟兄姊妹:

    恩惠与平安从我们的父上帝,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灵修之殇:个人主义的隐忧

    近年来,我注意到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许多信徒将灵修理解为纯粹的”个人灵性体验”,一种与教会生活、信仰群体和公共见证隔绝的私人修行。这种趋势或许反映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的盛行,将信仰也改造成为满足个人需求的工具。

    我们常听到弟兄姊妹这样形容自己的灵修生活:”我喜欢独自安静地祷告”、”我在个人读经中寻找上帝对我的引导”。这些表述本身并无不妥,但若仅止于此,我们对灵修的理解便已偏离了圣经的教导和教会传统的智慧。

    灵修的双重本质:个体与公共

    灵修的奥秘在于它既是深刻个人的,又本质上是公共的。这不是矛盾,而是信仰生活的丰富张力。灵修的一个核心目的,正是整合我们的私人经验,并赋予这些经验在圣约社群的共同认信和传承中的恰当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团契不仅是灵修最主要的源泉之一,也是灵修自然表达的结果。

    正如中世纪的灵修者大德兰所深刻指出的,灵修就是”在团契生活的日常嫌隙中学习无私奉献”的生活方式。这一洞见提醒我们,真正的灵修不是逃离共同体的责任,而是更深地投入其中。

    实际上,没有灵修的基督徒,几乎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基督徒,因为他难以或尚未将自己的私人经验,真实地融入一个共用的圣约生命体。灵修帮助我们更加认真,更加全面,也更加庄严地生活在教会中,并融入教会传统的历史共同体。

    灵修的圣约性质

    回到圣经,我们看到信仰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事务。以色列民族的信仰生活建立在圣约的基础上——耶和华与祂的百姓立约,使他们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民族”(出19:6)。在新约中,教会被描述为”基督的身体”(林前12:27),意味着信徒不仅与基督联合,也彼此相连。

    因此,灵修的本质是圣约性的。当我读经时,我不仅是在聆听上帝对我个人的启示,也是在与历代圣徒同领受那永恒的道;当我祷告时,我不仅是以个人的声音呼求,也是与普世教会一同献上”阿们”。真正的灵修将我们带入更深的圣约关系中——与上帝的关系和与圣徒的关系。

    灵修的教会性表达

    这种灵修的公共性,在我们教会实践中应当如何体现?

    首先,在主日崇拜中。许多信徒将”崇拜”与”灵修”区分开来,似乎前者是集体的、后者是个人的。然而,崇拜恰恰是最重要的灵修表达。当我们同声祷告、同心颂赞、同领圣餐,我们正在经历最深刻的灵修。圣餐特别显明了这一点——我们共享同一饼、同一杯,表明我们在基督里合而为一。

    其次,在小组查经中。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观察到一些查经小组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讨论,或仅仅关注经文对个人生活的应用。真正成熟的查经应当包含”公共性的灵修”——彼此倾听上帝通过他人对我们说的话,彼此见证信仰的实践,彼此担当软弱与失败。

    第三,在教会的怜悯事工中。灵修若没有引导我们关注社区的需要、参与公共服侍,便是不完整的。当我们为贫困者提供食物,为病患者祷告,为受欺压者发声,我们正在实践灵修的公共向度。正如雅各所言:”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1:27)。

    走向公共灵修的实践思考

    作为牧者,我想提出几点关于实践灵修公共性的思考,盼望这些反思能够帮助我们每一位信徒在个人灵命旅程中更加注重其公共维度:

    1. 拓展个人灵修的视野:当我们安静在主面前时,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圣约群体中。尝试在读经时不仅思考”这段经文对我个人有何意义”,也思考”这段经文如何塑造我们作为基督身体的身份和使命”。
    2. 重新认识家庭的灵修角色:基督教信仰传统中,家庭一直是信仰传承的重要场所。我们可以在家中创造共同的灵修时刻,通过共同祷告、分享圣经洞见和生活见证,将家庭成员带入圣约群体的记忆和盼望中。
    3. 珍视信仰中的伙伴关系:圣经教导我们”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传4:9)。寻找一两位可以深入分享灵命旅程的弟兄姊妹,彼此守望、彼此认罪、彼此代求,在亲密的灵命友谊中经历圣灵的工作。
    4. 深化对圣言与圣礼的领受:当我们聆听讲道和领受圣礼时,可以更加注重这些时刻如何将我们塑造成为一个共同体。特别是在圣餐中,我们不仅是个别信徒与主相遇,更是作为基督身体的一部分与元首相连。
    5. 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信仰的公共见证:将我们的灵修生活延伸到社区服务中,在服事他人的过程中寻求与基督更深的相遇。这不需要特别的计划,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

    走向圣约性的灵修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被呼召进入一种既深刻个人化又本质团体化的灵修生活。正如改革宗神学家巴文克所言:”恩典恢复了自然”——福音不是摧毁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本性,而是将其更新且提升。

    在灵修中,我们不仅仅是独自面对上帝的个体,也是被呼召进入基督身体的肢体。我盼望我们能够超越时代的个人主义倾向,重新发现灵修的公共性,在圣约群体中经历那更新生命的大能。

    愿基督的道丰丰富富地住在你们心里,使你们能用各样的智慧,彼此教导,互相劝戒。愿圣灵引导我们不仅在私密处寻见上帝,也在圣徒的团契中认识那位永活的基督。

    主内平安
    与你一同灵修的仆人
    Michael

  • 爱与敬畏:信仰的双翼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

    在恩典丰盛的时刻,我写信给你们,是为了触及一个在我们信仰旅程中至关重要却常被忽视的真理——敬畏神的心与对罪的正确态度。

    近来,我注意到一种令人忧心的倾向:有些人以轻慢的口吻宣称,”即便我犯了像犹大那样的罪,认罪后神还是会饶恕的。”这样的言语表面上似乎在颂扬神的恩典,实则暴露了内心对基督之爱的缺乏、对罪之恶的漠视。这种态度不是源于对神的敬畏,而是源于对罪带来的后果的恐惧。他们更多地体贴自己的肉体,而非上帝的心意。

    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对罪的态度是什么?是真正恨恶罪对神圣洁本性的冒犯,还是仅仅害怕罪为我们带来的惩罚?前者源于爱,后者源于自私。

    圣托马斯·阿奎那曾深刻地指出,基督徒应当怀有一种特别的恐惧——不是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基督已经为我们战胜了死亡;而是恐惧辜负那位使我们在死亡面前得以坦然的救主。这种恐惧建立在对神深厚的仁爱之上,是爱的自然延伸。

    在当今时代,人们很少将爱与恐惧联系在一起。我们常常谈论基督的爱如何使神与罪人建立友谊,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神是圣洁的,罪人本不能见神的面。神与罪人之间这看似不可能的友谊,唯有通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之爱才得以实现。

    阿奎那告诉我们,我们与神的关系、与自己生活的关系,都应当通过基督十字架上的爱而生发出对神的敬畏和圣洁的恐惧。遗憾的是,这种情感对现代基督徒而言已变得相当陌生。我们习惯强调耶稣的爱,却很少强调这爱应当在我们心中激发的敬畏之情,使我们拥有一种恰当的、属灵的恐惧。

    基督徒应当害怕悖逆神、背叛主吗?是的,我们应当心存这样的恐惧!主耶稣亲自警告我们说:”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这不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是对辜负那位为我们舍命之主的敬畏。

    你们中间或许有人在思考:当我们没有这种建立在敬畏上的爱时,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没有真正的信心?这个问题触及了信仰的核心本质。

    真正的信心不仅仅是头脑中的认知,也不仅是一种宗教情感,而是一种转变生命的委身。雅各书告诉我们:”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这里的”行为”不只是外在的善行,更是从内心深处对神的爱与敬畏所生发的生命态度。

    当我们缺乏对神的那种圣洁的敬畏之爱时,我们的信心确实处于危险之中。这并非说我们完全没有信心,而是说我们的信心可能是不完全的、不成熟的,甚至可能是停滞不前的。真正的信心会不断成长,随着我们对神的认识加深,我们对祂的爱与敬畏也会同步增长。

    使徒约翰在他的书信中写道:”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一4:18)。乍看之下,这似乎与我们所讨论的敬畏相矛盾。但实际上,约翰所指的是对惩罚的恐惧,而非对神的敬畏。完全的爱确实除去了对惩罚的恐惧,但它却滋养了对神圣洁本性的深刻敬畏。

    当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时,我们最害怕的不是他们的惩罚,而是伤害他们或失去与他们的关系。同样,当我们真正爱基督时,我们最深的恐惧应当是辜负祂的爱,而不仅仅是担心自己受苦。

    即使在我们感觉不到这种爱与敬畏时,神的恩典仍然在工作。信心的旅程充满起伏,我们不应因为一时感受不到对神的深爱与敬畏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信心。相反,这应当成为我们向神祈求更深认识祂的动力,成为我们寻求属灵更新的契机。

    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信仰:我们是否过于轻率地对待神的恩典?是否以认罪悔改为借口,心存侥幸地犯罪?真正的悔改不是一张通向继续犯罪的通行证,而是对罪的恨恶和对基督的爱所带来的生命转变。

    愿我们都能在神的爱中找到敬畏,在敬畏中加深对祂的爱。愿我们的信心日益成熟,既充满对神的热爱,又心存对祂圣洁的敬畏,如同展翅高飞的鹰需要双翼一般,我们的信仰也需要爱与敬畏这两翼,才能在灵程中稳健前行。

    在基督里满怀爱与敬畏的微仆 Michael

  • 迷雾中的教会:对分辨力缺失的忧思

    迷雾中的教会:对分辨力缺失的忧思

    亲爱的弟兄姊妹:

    在基督里问安,

    “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诗篇19:7)


    然而,当今教会却如舟行于浓雾之中,方向不明,危机四伏。船舵在手,却无人知晓何为正途;灯塔高悬,却少有人抬头仰望。弟兄姐妹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分辨力稀缺的时代,真理的光芒被谬误的阴影遮蔽,圣徒的脚步在迷宫中踉跄。我心忧虑,非因外敌之强,乃因内室之乱——教会若失却分辨好歹的能力,如何在狂风巨浪中站立?

    一、真理的灯火暗淡

    改革宗的先贤曾教导我们: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是信仰的根基,是分辨的准绳。然而,今日之教会却似田野中无人看守的庄稼,风吹哪边,便倒向哪边。有人以感觉代替经文,以经验取代教义,以人意凌驾神意。圣经不再是那“活泼而有功效、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的利器(希伯来书4:12),反倒成了装饰书架的古董,被尘封于角落。
    试问:若灯火暗淡,夜行者如何不跌倒?若准绳遗失,匠人如何建屋?若圣经不再是我们的眼目,我们又怎能“通达智慧,分辨好歹”?

    二、群羊的耳目昏聩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何西阿书4:6)这话今日依然刺耳。教会中的群羊,耳中充斥杂音,眼中迷恋幻象,却鲜有人静下心来,倾听那“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约翰一书1:1)。异端如野草滋生,虚假教导如毒酒流传,有人宣扬“神以财富为祝福的凭据”,有人鼓吹“个人启示高过圣经权威”,更有甚者,将基督的十字架贬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群羊何以如此昏聩?因他们不察、不问、不辨。耳不听真道,目不观真理,心不思上帝的旨意。他们如羊走迷,不归羊圈;如舟离岸,随波逐流。弟兄姐妹们,若我们不操练分辨,怎能抵挡“披着羊皮的狼”(马太福音7:15)?若我们不追求智慧,怎能逃脱“瞎眼领瞎眼”的悲剧(马太福音15:14)?

    三、团契的温情成障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理当铁磨铁,彼此砥砺。然而,今日之团契却常陷于温情的泥沼。弟兄之间不敢直言,姐妹之间不愿责备,生怕真理的利刃划破表面的和谐。于是,谬误在沉默中滋长,错误在微笑中蔓延。
    试想:若医生因怜悯而不切除毒瘤,病人何以存活?若农夫因不忍而不除去稗子,麦田何以丰收?团契若只顾温情,不求真理,便如盐失了味,“只配丢在外面,被人践踏”(马太福音5:13)。真正的爱,不是掩盖罪恶,而是“用爱心说诚实话”(以弗所书4:15),引领彼此归回正路。

    四、时代的洪流冲击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假难辨的声音如洪水般涌来。社交媒体上,属灵的“快餐”取代了深思熟虑的默想;讲台上,动情的喊叫压过了圣经的宣讲;生活中,世俗的哲学渗透了信仰的根基。教会如舟在急流中挣扎,舵手却忘了掌舵,船员却忙于嬉戏。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弥迦书6:8)时代虽变,真理不变;洪流虽急,磐石不移。唯有扎根圣言,教会才能如“建造在磐石上的房屋”(马太福音7:24),任凭风吹雨打而不倒。

    五、呼召:通达智慧,分辨好歹

    弟兄姐妹们,分辨力并非天赐的魔法,乃是操练的果实;智慧并非偶然的恩赐,乃是追求的回报。保罗说:“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以弗所书4:23-24),这新人的标记是什么?乃是“通达智慧,分辨好歹”的生命。

    • 要研读圣经,如矿工掘金,不辞辛劳;
    • 要默想真道,如农夫耕田,深挖细作;
    • 要彼此劝勉,如战士操练,磨砺锋芒。

    “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把你们掳去。”(歌罗西书2:8)教会若要在这世代中发光,必先点亮分辨的灯火;圣徒若要在这迷雾中站立,必先穿上真理的盔甲。

    “智慧为首,所以要得智慧,在你一切所得之内必得聪明。”(箴言4:7)我的心为教会忧虑,却也为教会盼望。愿我们不再是“作孩子,在心志上摇来摇去,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以弗所书4:14),而是成为成熟的圣徒,持守真道,见证基督。
    愿上帝赐下恩典,使祂的子民如鹰展翅,冲破迷雾;如树栽于溪旁,根深叶茂。愿我们在祂的律法中昼夜思想,得以“通达智慧,分辨好歹”,直到那日,在荣耀中与主相见。
    阿们。

    愿用真理分辨一切的主仆

    Michael


  • 祷告团契邀请

    祷告团契邀请

    牧函

    亲爱的弟兄姐妹,主内平安:

    曾经听说一位年长姊妹安静流泪,分享了她对祷告的领悟:”我们感恩,因为主已经垂听过我们;我们更要感恩,因为主此刻仍在垂听。”这让我想起清教徒约拿单•爱德华滋说过的话:”祷告会是圣灵工作的管道,是教会复兴的源头。”

    当我们回顾使徒行传的教会,看到门徒们”都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徒1:14),圣灵就降临在他们中间。什么是教会?就是有人在暗中为你流泪祷告,正如你也在暗中为他人哭泣。这样看不见的爱,正是基督身体最深的连结。

    从本周三开始,将固定举行每周三晚上7:30的祷告会。让我们像古时的但以理一样,不因着环境的艰难就停止祷告。他”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但6:10)。我们何等需要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代中,同心合意地为教会、为这座城市、为我们所处的世代祷告。

    最让我欣慰的是,已有几位弟兄姐妹决心委身这个祷告事工。他们明白,唯有团契的祷告,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互相连结,彼此担当。这让我想起摩西在何烈山上举手祷告,亚伦和户珥在旁边扶住他的手(出17:12)。愿你在这个祷告的团契中,也能经历这样彼此托住的美好。

    亲爱的弟兄姐妹,愿你爱上祷告会。如果你习惯在密室祷告,愿你以私祷服事公祷;如果你缺乏私祷生活,愿你以公祷激励私祷。让我们一起经历诗人所说的:”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诗133:1)

    最后,愿清教徒托马斯•曼顿的话激励我们:”在祷告中与神相遇的人,必在生活中看见神的作为。”愿这样的祝福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并他的父神那里,丰丰富富地临到你们每一位。

    盼望和你一起祷告的Michael

    主后2025年2月23日